


【摘要】 中國畫與西畫的區別,在于在畫面中造型設色繪畫技法的體現,中國畫主要以線造型,自古有書畫同源之理,注重線條的疏密、急緩、粗細等,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也是中國畫的精髓筋骨,它不僅是塑造造型的載體,也是畫家對描繪對象、環境、個人情感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中國畫;西畫;造型;線條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4-0078-02
一、中國畫造型的分析
中國畫在造型上以線造型,原始社會時期時代開始人們就出于對審美的本能,對石料進行加工打造,外形具有韻律感。新石器時代彩陶的發掘,為研究中國畫造型奠定了基礎,在學習美術史了解到彩陶繪畫紋飾多為水波紋、斜線、波折紋等都是以線條描繪的。商周時期的帛畫上面開始出現一些簡單的人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墨線勾勒,此時繪畫的線條比較于此前時期流暢,也為后代研究中國畫的以線造型提供了基礎和證明。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就已經對線條有了研究,并賦予了線條靈動的生命力。用線的技法也相當成熟,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魏晉時期人物卷軸畫也都可以看出線條在中國畫中的重要的地位。例如顧愷之的繪畫作品,人物造型線條流暢,古有張彥遠評價其稱“細勁連綿、循環超息,格調逸易。”這幾個詞語充分描繪了顧愷之的畫,線條運用技術的高超,一幅優秀的作品除了線條的運用,也離不開神韻的呈現,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也為現代中國畫的創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形寫神,如果說線條是中國畫的血,那么“神”可以說是中國畫的肉,兩者相輔形成、相得益彰。在中國畫的創作方面生動表現出’神“,是對畫家基本的要求,也是很難做到的,要準確抓住所畫人物神態和心理狀態,并把這種狀態訴諸到畫面上,通過與線條的結合,準確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表情動態。畫家從表現質感、量感到表現空間感, 進而以形寫神, 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剛勁有力、頓挫鮮明的線條表現剛毅的男子形象;用纖細飄逸、弧度優美的線條表現柔美、知性的女子形象;用渾厚、平實、內斂的線條畫出樸實的勞動人民形象;用富有裝飾性的圓潤、甜美的線條表現稚嫩的孩童形象,對不同人物的身份,做不同的處理。
中國畫在造型上以線條呈現出空間關系,在人物造型勾勒中線條即有留白,又結合線、面的使用,使畫面呈現出空間關系。其實中國畫要表現出來這種空間關系,是有很多方法的,但主要還是通過這種線與線之間的銜接關系,起筆和收筆時的方向、虛實、線與線之間的空隙來體現。例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就是利用散點透視,充分利用了線條的輕重、疏密、虛實來表現畫面,強調了介于二維和三維之間的空間效果。
中國畫繪畫取材內容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不論哪種繪畫內容和繪畫技巧,以線造型都是中國畫突出的特點,只是線條運用的表現方式和技法可能不同。
二、書法線條與中國畫線條的對比
所謂“書畫同源”從字面看講的是書法與繪畫有著一定的關聯,那么書法的以“寫”出來稱謂的線條,我想大概可以運用到繪畫上面,所以繪畫的線條和書法的線條有著相同的審美標準。古人講求自然與造化,在書法上要求線條五體必備,還需要五體勻稱協調,否則線條就會喪失美的質感,美的享受。大概與中國畫相似,以線條作為神采的載體,一個個體的字也可以把它視為點線面的結合,每個點的結合把它當作一根根線條,它們有生命力,具有獨立性。書法用筆的元素都是中國畫品評的標準, 也是衡量繪畫元素的基本準則, 如從用筆的流暢、圓潤、清麗、生拙、苦澀、樸厚、飄逸、恣肆、酣暢、遒勁, 這些形容線條的名詞既有技術的因素也是精神的元素, 又是境界的追求。線條不是單純的繪制形象,它融入了畫家對人物的感情刻畫,傳達了畫家的情感。
以形寫神,可以理解為用線條的變化表現神韻。中國畫用筆對畫家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線條要達到細勁連綿,骨法骨氣的變化效果,要付出很長時間的實踐,要達到這種效果主要在于用筆, 也就是中國畫的筆法。所謂筆法就是線條的表現力, 即對所繪對象的外形美和本質美的表達。“中國畫以線造型, 以書入畫, 書寫之法度完全滲透于繪畫線條的用筆中, 可以說書法的融入, 是中國線條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的重要原因。書寫性的特征成為中國繪畫線條意象性表現的重要審美品格。”中國畫線條所獨特的力度美、節奏美、裝飾美等特質, 使中國畫線條包含了藝術的本質與精華, 表現出中國畫家尚意的藝術精神。
三、中國畫與西畫的異同
中國畫藝術實質上追求的是一種很強烈的客觀對象和自我主觀意識的一種藝術造型手段。造型是中國畫的基礎,而線條則是造型之根本。線條并不僅僅只是為了勾勒出物象的輪廓,表現物象的外在結構,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表達出物象內在的氣質、神態、韻律以及不同的質感。西畫在表達感情放面多以場景人物形象以及運用色彩營造出來的氛圍來呈現。中國畫與西畫的異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造型手段、設色方法、透視法的運用、側重點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造型手段,中國畫造型以線造型,借助線條的疏密、緩急、粗細描繪形象,描繪對象呈現出空間感,并運用線條傳達畫家的情感,西畫以面造型,線條不太明顯,所以西畫成西出來的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主要在于意境傳神,在造型上沒有很強的立體感,注重畫家對描繪對象的感受,所以中國畫的線條和意境又是畫家對物像的主觀呈現。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的觀點,這也在他的畫中得到充分驗證,我們看顧愷之的畫,如《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畫面中人物形象皆以線造型,每個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又充分表現出每個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動態,所以說線條不是單純的造型手段,它早已超越了簡單表達造型的階段,它是傳達感情、呈現環境、傳達畫家主觀感受的載體。
四、結語
一個時代創作的作品,呈現出時代特點。在西方繪畫的影響下,中國畫造型手段也發生細微的變化,體現出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結合,而中國畫要發展,必須迎合時代,貼合人民大眾的審美要求,必須根據時代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線條也隨時代變化。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之中,也強調了線條對繪畫的重要性。從古至今,線條都是塑造物像的手段,決定了一幅畫的好壞,是中國畫的精髓,線在中國畫藝術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不僅起著塑造形體,表現物象的作用,還具備表達中國畫家思想情感的功能,并呈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中國畫的線是隨著歷史的推進而變化發展著的,線雖屬技法和形式,但它的精神面貌卻和時代精神是相一致的。總而言之,中國畫造型是線條藝術的最終呈現,中國畫的線性造型藝術,在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和成熟中已逐漸成為東方藝術的代表。隨著西畫技法的傳入,畫家逐漸探索新的繪畫表現方法,在如今快生活節奏的時代力求創新,利用傳統繪畫的基礎并融入西方繪畫風格,使自己的作品大放異彩,但是線條在當今中國畫中占有的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參考文獻:
[1]王輔民.從線條到藝術[J].藝術市場,2019(07):135-137+134
[2]張曉春.中國畫獨特的線條造型藝術[J].美與時代(中),2019(04):43-44.
[3]和倧卉.論中西比較視野下中國畫的線造型[D].沈陽師范大學,2019.
[4]曹圓.論中國畫線的審美價值[D].西北大學,2008.
[5]李果,傅曉輝.中國畫線條意象性的表現特征[J].國畫家,2018,(04):59-60.
作者簡介:
楊影,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9級在讀研究生,學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