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均
【摘? ? 要】文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于高中階段來說,文學又包括了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兩個大類,而相對于中國文學來說,學生在外國文學的理解和賞析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因此本文中我就從外國小說教學入手,談談如何做好高中語文文學部分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外國小說?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5.029
眾所周知,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語言和文學是其中最核心的兩大要素。我國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家,語文就是針對我國民族語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學所形成的一門學科。而從教學實際來看,在漢語語言方面,我們具有先天的環境優勢,因此,在聽說讀寫四方面中的前兩者,可以說學生已經具備天賦性的思維和能力,這就導致我國語文教學尤其是初中往后的階段的語文教學都是以文學類內容的教學為主,以培養學生的文學思維和語言理解能力為主要目標,所以文學教學在我國整個的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就以本文中我所探究的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為例: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知識積累為主的學科,知識學習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成果的呈現卻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而經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積累,高中生在最基礎的字詞、語法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能力,所以教學的核心也就更加傾向于理解和表達這兩個方面。另外從我國新時期的高考制度改革也能夠看出,考試中靈活性內容增多,需要學生舉一反三利用已經掌握的能力進行文學性內容理解和表達的部分幾乎涵蓋了高考語文試題的全部。所以培養學生對應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單就高中語文文學內容教學來說,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就是課本選材中外國文學部分增加,而對于外國文學來說基本是以小說為主。而長期以來我們能夠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外國文學的教學在我國各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一直處于備受冷落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文學是一個國家歷史與文化的呈現,不同國家因為民族和文化發展傾向的不同,人民在文學認知方面價值取向不同,資本主義思想為主的外國文學所體現出的很多內容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認知,因此在理解方面反而容易讓學生產生“不知所云”的困惑;另外外國文學尤其是外國小說的在翻譯過程中也會因為翻譯水平的不同而導致文學性打折扣,讓學生產生讀外國小說無滋無味,淺顯易懂的錯誤認知。并且以往高考中對于外國文學的考察點較少,也會加劇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認知的偏向性。而在教育的新時期,面對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延伸,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都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紐帶和橋梁。所以外國文學在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也逐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開始得到重視。本文中我就從高中語文中最典型的外國小說這一文體入手,談談如何做好對應的教學工作。
一、深入文本,實現背景遷移式教學
對于高中語文中文學教學來說,通常所涉及的文本內容較深,需要學生思考的內容較多,而外國小說之所以給學生“白開水”的感覺,主要是學生對于不同語言體系的表達和人文背景的了解較為缺乏,因此,外國小說教學的基礎就是深入文本,實現背景遷移,讓學生回歸最初的文本環境,了解作者的特性和創作環境,從而更準確的理解外國小說的內容和情感。
首先,在外國小說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自身的閱歷和專業為引線,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因為作為中國人,學生在閱讀外國小說過程中很容易帶入對傳統文學的閱讀和語言使用習慣去閱讀外國小說,而小說本身就是以敘事為主,所以在語言方面更顯日?;谇楦斜磉_方面則是藏之甚深,所以造成好理解的假象。作為教師我們在講解過程中,先從背景入手,讓學生客觀的了解故事發生或者創作的背景,從而實現傳統思維到外國文學思維的遷移。
其次,在外國小說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文本,引導學生挖掘對應背景下小說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對于文學來說,內容和情感呈現不自覺的都會受到當時社會現狀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同時也帶有作者個人人生經歷的烙印。所以,外國小說教學中,我們通過這兩項背景的遷移,讓學生在對應的閱讀背景下去針對性的體會情感、賞析字里行間的思想表達,進而準確的理解每篇小說的內涵。
二、結合教材文本采取比較式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結合現有的傳統文學進行比較式教學。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以社會背景也就是縱向的時間線為對照,從傳統小說作品中每個時間節點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家的作品,和對應的同一時期的外國文學小說,根據不同的社會背景解析不同的作品,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下所呈現的文學內容的差異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結合主題進行對比式教學,尤其是進行中國傳統文學和外國文學在遣詞造句、故事安排以及情感表現方面手法的不同。例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諷刺手法上的異同點對比,在情感表現上的異同點對比,進而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更多維度地去解析文學作品。
三、結合教學實際,采取探究式教學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理解,并且吸收從文學作品中所提悟出的道理、美學等,所以在外國小說教學中,我們也要結合教學實際,采取探究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理解和鑒賞的能力。
首先,在外國小說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并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小說背后的故事。相對于中國的文學作品來說,外國小說所涉及到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事跡等內容查找相對不容易,而通過給學生布置背景探究類的任務,反而能夠讓學生在文學類文章學習過程中養成自主探究的意識,并且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其次,在教學課堂上,我們要結合對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小組間或者自由組合的群體間進行交流和探究,例如上文中所舉例子《變形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提出問題:格里高爾被動變成甲蟲之后的一系列遭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引導學生根據這一主線去抓住文章核心,并且主動實現想法的交流,豐富學生的思維角度,也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外國文學內涵。
總之,外國小說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體裁、內容的文本,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學性思維,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所以在外國小說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鑒傳統文學的教學模式,并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內容的補充和模式的創新,最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外國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學的共同發展,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全面構建。
參考文獻
[1]磨斐.高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6):14-14.
[2]陸鶴平.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小說教學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