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芳
【摘? ? 要】德育活動課程化,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深層思考,實現課程的核心意義和價值,彰顯德育工作的有序性、開放性和創新性。建設策略上,要依據校情,明確德育課程方向,形成課程內容;活動過程拓展內涵,完善課程網絡,也需要創新和提升。
【關鍵詞】德育活動? 課程化? 建設? 提升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5.056
作為德育的兩個分支,德育常規和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來說,既并肩作戰,又協同分工。
就一所學校來說,最見功力的就是它的德育常規管理。德育常規活動的主要功能是在日常學習中幫助學生提高能力,必須做到既要常態化,又要照顧到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是學校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難點。亮點是因為德育活動課程在育人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難點是因為作為課程的實施,要遇到諸如活動的時間空間、課程資源、指導教師、活動方式、課程評價等許多難題。
一、“德育活動課程化”的內涵及特性
把德育做成課程化,不是裝門面,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是基于對新時期德育的深層思考,實現課程的意義和核心價值。所謂課程化,就是在德育實踐活動中要體現和落實課程要素,只有課程化,才能避免德育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才能確保常態化實施。隨著學校德育課程意識的加強,探究活動的不斷深入,德育的內涵正在發生著變化。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性:
1.有序性。德育工作千頭萬緒,難分輕重緩急,自己摸索著干,可能走得彎路要多。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就避免了這些矛盾的存在,也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傾向。對年長德育工作者來說,在堅持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再發展再創新,把德育工作越做越好,從自覺走向有序。對年輕班主任來說,“德育活動課程化”,就好比“好鋼用在刀刃上”,能對他的工作進行有效指導,做到事半功倍。
2.開放性。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往往會有專題介紹,按照專題做實做細,顧全大局,點面結合。當然,專題也給德育者留下思考發展的空間。
3.創新性。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是隨著學生身心的發展和活動的不斷深入,活動設計從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設計新的活動,使學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軌跡。
二、“德育活動課程化”的建設策略
“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這一全新的理念進入校園,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開發校本課程,促進學校整體發展?怎樣創辦德育品牌?這是一個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我們知道每一所學校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氛圍和行為習慣,不可能模仿和照搬,必須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加以開拓和創新。
1.依據校情,明確德育課程方向。從學校的教育作用來看,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和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從小處說,就是讓每一個孩子在教育的引導下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隨著近幾年我校學區生源的不斷減少,我校新居民子女的數量不斷增加,現在已達到43%。學生身上所表現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參差不齊。基于這樣的校情,我們著手準備開展德育系列化活動探索。在這過程中,我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好習慣”為主題的德育系列化活動模式建構探索,有側重點地進行重點突破。
2.目標引領,形成德育課程內容。我們定義的“好習慣”建設,是從學生細小的行為習慣入手,提出學生要達成的行動:一手好字我能寫,地上紙屑我撿起,整齊課桌我會排,整潔桌肚我會理……這些“好習慣”關注了學生自身成長好習慣,同伴交往好習慣和關心學校好習慣,通過小事入手,身邊事著眼,從現在做起,化大為小,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實現教育的均等化、常態化和生活化,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整體目標體系。
3.拓展內涵,完善德育課程網絡。作為校本德育課程開發與建設的切入點,就是構建目標明確的校本課程體系,逐步形成對學生道德成長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實效性的德育校本課程,讓德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去,使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在情感的交流與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好習慣”。
當然,作為校本德育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僅僅依托原有的教育活動遠遠不夠。一方面,要結合學校特色,充分挖掘現有的德育資源;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結合生本理念,突出生本特點,不斷增加德育新內涵,把原本單一的、獨立的教育活動的點連成線、形成面,最終構建科學的德育體系,形成相對完整的教育網絡,將校本德育形成自身鮮明有效的德育特色。
三、“德育活動課程化”的提升要點
1.提升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應該傳承學校的辦學傳統。一個品牌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淀,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一個學校有了德育品牌,就像是有了一張金名片。如一些學校的“傳統節日文化探究”“毛衫文化”“孝敬教育”“八好活動”等德育項目,正是在學校長期的、甚至是十年磨一劍的德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特而深厚的學校文化標志。
2.提升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應該創新德育工作的形式或載體。“一校一品”的德育課程化建設,需要在前一階段工作的基礎上,認真梳理亮點、特色,抓一個“新”字:確定新角度,使活動有新意;運用新形式,使活動有實效;抓住新線索,使活動有深度;開拓新途徑,使活動有廣度,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久”的品牌意識。
德育工作事多且雜,工作很辛苦,這是麻煩事,其實也是好事,因為客觀上給大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內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德育研究跟專家搞學術科研是不一樣的,不是研究理論和發現規律,而是改進工作和提高自我。只要肯做,都能做到;只要做,都有效;只要常做,都有常效。
因此,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德育主任也要走專業化發展道路,這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德育工作需要“課程化”建設,這是受教者對教育的一份期待,想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就需要“課程化”來實現更理想的發展。拋棄現在附著于教育上眾多浮躁,重內質,重能力,使學生個體感到無窮的樂趣并產生做的需要,才能獲得新動力,得到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付紅軍.小學德育課程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2(S2):251-25
[2]林啟福.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化建設的實踐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9):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