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鑫
中圖分類號:G861.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10-076-01
摘? 要? 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高中學校開設了游泳課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師生們的喜愛。然而,游泳課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的進行。本文主要就如何將趣味教學引入高中游泳課進行研究,希望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趣味性? 教學改革? 高中? 游泳課
游泳課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練習。要想提高學生學習游泳的主動性,教師就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應變,采用各種趣味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盡快掌握游泳動作和要領。
一、趣味教學法的特點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強調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教師掌控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學生只是被動地模仿和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要想實現趣味教學,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要參與者,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把學生的個性發展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通過教學過程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培養他們熱愛運動、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通過體育鍛煉讓學生充滿活力,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
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要創建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喜歡授課教師,并能積極接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就很容易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作為體育教師,應該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高尚的人格和嫻熟的運動技巧來感染和影響學生,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學習和訓練,而不是采用強制命令的方式來要求學生服從,這樣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內容本身充滿樂趣和吸引力
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有其困難和艱辛的過程,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技巧和方法,更要想辦法把困難和枯燥的訓練過程變得妙趣橫生。教師要積極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選擇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單純的技術訓練和反復的強化練習,往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教師應該采取靈活的方式來緩解學生的疲勞感。競賽是游泳運動的重要形式,游戲也是學生比較喜愛的活動方式,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競賽和游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趣味教學法在游泳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一)趣味親水訓練
其實,大多數學生在剛剛開始上游泳課的時候都是滿懷興奮和新奇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熱情,讓學生盡快適應水性,消除恐懼心理。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要多樣化和趣味化,每次課程可以變換不同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游戲活動或者競賽性練習等方式,讓學生充分熱身,并保持一種興奮的狀態。幫助學生適應水性可以采取一些靈活、有趣的方式,比如水面吹泡泡、水中走路、水中拾物等方式。
(二)用生動、形象的口訣來規范動作練習
學生記憶游泳練習的動作要領是比較麻煩的。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游泳動作的特點,編一些形象、生動的口訣,來幫助學生練習和記憶。口訣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就能記住,生動有趣的口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比如,練習蛙泳的口訣:“邊收邊分慢收腿,向外翻腳對準水。弧形向后蹬夾水,伸直并攏漂一會兒。劃手腿不動,收手后收腿。先伸胳膊再蹬腿,臂腿伸直漂一會。低頭伸臂慢吸氣,劃臂抬頭快吸氣。”練習仰泳的腿部動作:“仰泳動作最特別,仰臥水中不能斜。大腿發力髖為軸,上踢水來下壓水。”掌握了動作要領,學生就可以按照規范的動作進行練習,并時刻提醒自己動作技巧,訓練效果就會明顯提高。
(三)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
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也為趣味教學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極大地擴展了課堂空間。在高中游泳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來輔助教學也是不錯的嘗試。為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給學生直觀地演示游泳動作,如利用動畫或者圖片對動作進行分步講解,這比單純的口述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也會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三、結語
總之,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趣味教學和快樂學習已經成為我們重要的教學理念,學生不但要“好學”,更要“樂學”。通過趣味化游泳課的學習,學生既掌握了游泳的技巧,學會了一項運動技能,又陶冶了情操,磨煉了品格,勇于戰勝自己,培養了良好的鍛煉習慣,這樣才能實現體育教育的目標。作為教師,應該把快樂教學的觀念貫徹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用新穎、生動的教學方式為學生開啟智慧之門,讓學生把學習和鍛煉當成是生活的樂趣而不是負擔,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最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左宇飛.淺談游泳教學的特點與教學過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8):196.
[2]譚華星.游泳教學方法的變革與創新[J].科技信息,2010(29):578+530.
[3]王猛.福建省普通中學游泳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0,29(04):60-62.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