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朋
中圖分類號:G84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10-080-01
摘? 要? 高校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十分喜愛排球運動。受課程思政理念影響,將課程思政內容積極引入高校排球教學中有助于提高排球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 課程思政? 排球? 結合式? 滲透式? 養成式
基于課程思政視角,在排球教學中融入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排球教學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排球精神和體育精神,提高排球課程教學的效果。
一、高校在排球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一)政治思想教育
排球的影響力在中國僅位居于乒乓球之下,屬于世界三大球類體育項目之一,備受國人推崇。所以,將課程思政理念滲透到高校體育排球教學中不僅能為學生培養體育精神,還能強化政治思想教育,這主要是由于體育精神對于高校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曾致電祝賀中國女排奪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軍,受女排精神影響,直接振奮了新時代大學生的人心,而女排精神也深深烙印在了學生的內心當中,并在高校教育引導下,培養出了一批勇克艱難、敢于拼搏的優秀人才。
(二)課程思政產生的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在國際排球賽事中屢次折桂,致使排球體育教學發展勢頭逐漸衰落。受此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界開始引入“竹棚精神”,提出了“課程+政治教育”相互結合的課程思政理念,以此期望培育出具有高度政治精神及優秀排球能力、飽含愛國精神的優秀排球人才。同時,讓高校的排球體育課程教學著重于國家政治大義,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為動力,在排球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遵守規則、得失轉換地面對成績[1]。這樣學生在畢業步入社會后,其個人將具有強烈的法治意識、優秀的法治素質及職業精神,即便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也能勇于拼荊斬棘、克服艱難險阻。
二、高校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排球教學對策
(一)運用結合式教學對策
發揮高校紐帶作用,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和排球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內容,具體方法如下。
一是,在結合思政教育和排球課堂時要以結合思政教育及排球課堂教學內容為核心。比如,在組織排球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精講“女排精神”包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及訓練與比賽中展現的團隊合作、不肯放棄等優秀品質。
二是,在結合思政教育和排球社團活動時要以結合思政教育工作與排球社團育人工作為核心。比如,社團納新期間,要按照要求考核成員的政治素養;開展培訓活動時,要圍繞愛國愛黨、團結合作等內容開展[2]。
三是,在結合思政教育和排球社會實踐時要以結合校內思政理論學習與排球實踐為核心。體育教師要結合排球課程、思政教育狀況,構建資源共享數據庫。然后,在教學中要及時整理、上傳利用排球課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制作的課件等資源。最后,在實踐教學中要合理調取資源,指導學生參加教學活動。
(二)滲透式教學對策
采用滲透式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知識融入排球教學課程及活動當中,通過潛移默化地影響,可使學生接受思政教育,其要點如下。
一是,堅持漸進性原則。滲透是間接的過程,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所以,教師要保證教學的漸進性,不可急功近利。為此,應結合排球教學規律及學生認知,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組織教學。
二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滲透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領悟。所以,在排球課堂教師應運用提問法、發現法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發掘思政教育知識。例如,詢問學生為什么中國女排能在落后的情況下反超對手?除了調整了技戰術外,還受那些因素影響?
(三)養成式教學對策
該對策強調以體育教師為引導核心,由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組織排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想、三觀、精神健康發展,其具體實施要點如下。
一是,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予以正確認識、充分肯定。教師組織排球教學時,面對學生因自卑心理出現排斥排球學習的現象時可設計基礎技巧教學活動、播放女排初期訓練視頻,并通過肯定學生成績、滲透女排隊員不懼失敗的精神等行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3]。
二是,為學生培養人文精神、科學素養。教師可組織排球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尊嚴、價值、命運,如為學生播放優秀排球運動員訓練、競技視頻,同時引入思政教育內容,以在幫助學生拓展視野的基礎上,使學生將自身主動和社會、國家、世界聯系在一起。通過引導,為學生培養科學精神、排球精神。
三、結語
總之,基于課程思政視角,應積極在高校排球教學制定、運用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對策,這有助于提高高校排球課程教學的質量,實現優質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姚鲆.課程思政因素在高校排球普修課的運用[J].體育科學研究,2020(01):76-79.
[2]徐洪遠,沈倬.思想政治教育進高校排球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7):181-182.
[3]謝大靜,張德文.“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模式探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2):27-30.
鄭州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