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婕
【摘? ? 要】教案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目前教師備課(編寫教案)的側重,除了對本課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的分析與處理外,往往更多的考慮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且力求盡善盡美,每一個子目怎么講,需要學生回答什么問題,甚至連過渡語怎么說等等全設計好,而恰恰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的主人,忽視考慮學生在學習本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采用哪些方法、途徑以及學習資料(課程資源)的儲備。目前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的傳授為主,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誤區? 故事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4.196
教學內容: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收復新疆”
建議思考的問題: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案例描述: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3課“收復新疆”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預備鈴響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開多媒體課件,一幅優美的畫面出現在學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條濃蔭蔽日的楊柳路(《甘棠遺澤》畫),旁邊慢慢出現一首詩,“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接著是我的旁白:“同學們,看著這一叢叢戈壁灘中頑強生長著的左公柳和人們為歌頌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而作的這首詩,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也用動畫效果讓它出現在整個畫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創作”——用兩首詩詞作對比,突出左宗棠業績,又能自然的導入新課。
正在這時,一學生舉手要求發言,說“老師,錯了,兩首詩中的楊柳不是同一個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楊柳樹,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發言激發了另一位同學的勇氣,另一位也站起來說:“我好像在哪看到過,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后人把涼州詞傳錯了,原句應該是黃河遠上白沙間”。
對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較慢的語速表揚他們能思考和大膽提問,一面則以飛快的速度思考應付的辦法:如果與他們討論這個問題,教學任務很難完成,這也不是全班同學感興趣的話題,我的教學設計中根本沒這一環節。如果用以前慣用的手段“這個問題我們課后討論好嗎?”顯然是對學生的敷衍而繼續把學生引入我精心預設的教學程序之中,這樣做,學生學習的熱情、好奇心、學生的創造思維很可能被扼殺了!我當機立斷放棄了已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對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們提出的問題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們只要學習一定能弄清所有的問題。”就這樣,總共只有兩目、圖文、小字加起來只有3個頁面的一課內容,本來用一節課教學綽綽有余,結果我卻用了兩節課時間,但除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外,學生獲得了滿足感和作為學習主人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從此以后,我發現這兩名同學對老師態度特別親切,很多同學上課積極性也高起來了。“老師,錯了”這句話,勾起我對歷史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教師備課側重在備教學過程的設計,且過程設計過于具體、詳盡、死板而不給學生留有空間。
教案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目前教師備課(編寫教案)的側重,除了對本課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的分析與處理外,往往更多的考慮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且力求盡善盡美,每一個子目怎么講,需要學生回答什么問題,甚至連過渡語怎么說等等全設計好,而恰恰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的主人,忽視考慮學生在學習本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采用哪些方法、途徑以及學習資料(課程資源)的儲備。在這樣教案的導向作用下,學生很可能變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師在備課編寫教案時,要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實施中可根據課堂情景如學生的反應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誤區二: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書本、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不變應萬變”,忽視復雜的教育對象,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
目前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的傳授為主,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教師憑借教科書、教學用書和其他教學資料,借助一定的手段,進入“規范”操作(這種形式的教學實踐,已經成為千百萬教師工作的程式,穩定于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較少鼓勵學生提問,一旦在課上遇到學生提出自己預設以外的問題便會用“課后討論”等搪塞過去,學生始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這種亦步亦趨的學習方式是培養不出真正具有求實精神、懷疑和證偽精神、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的學生的!這也是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的。我認為要改變課堂教學行為,首先要確立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考慮這節課我能為學生提供哪些服務?上課時更多地讓學生表述他們想了解什么?特別在學生發現問題時,老師要引導他們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創造性學力,而不是考慮你的教案怎么實踐,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為將來從事創造性勞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誤區三:對有效課堂教學認識的誤區,把有沒有教完內容或學生掌握情況作為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在這樣的理念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的是如何認真地把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全部教給學生,所以與之無關的東西應該舍棄。然而新課程理念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要求教師要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由此我認為,我們教學中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注重本堂課學生的學習收獲,又考慮每堂課對學生以后乃至終身的進步或發展的作用;既注重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的價值,又考慮與之相關學科的知識的有機整合。總之,把有效教學定位在對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把故事恰如其分地應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不同階段,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理解歷史的能力。愿我們的歷史教師能把故事在課堂上的作用發揮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