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玲
摘要:初一學生剛剛走進初中語文學習歷程,其學習觀念、學習方法尚停留在小學階段,一時難以適應。作為教師,應考慮學生當前和未來的發(fā)展需求,加強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方法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階段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關鍵詞:初一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策略;培養(yǎng)
自主閱讀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同時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方法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學生正處于適應新環(huán)境和打基礎的階段,教師應采取有效的策略,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使其變被動為主動,能夠積極思考與探究,并且,能夠認識到自身不足,主動拓展閱讀面。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與習慣,才能做好迎接中考的準備。故而,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現狀為起點,探討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被動,缺乏深度思考
初一學生保留了很多小學生的思維與習慣,他們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過于依賴老師,習慣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并且,初中語文遠比小學語文復雜,課文的篇幅和難度明顯提升,這也進一步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很多學生依舊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不夠獨立自主,并且在閱讀過程中,也缺乏深度思考的意識。
2.方法不當,閱讀質量低下
初中語文課文篇幅更長,思想性更強,需要學生剖析、理解的內容也更多。但一些學生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導致閱讀過程艱難枯燥,有的則過于敷衍,無法從課文中獲取有效信息,這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3.范圍狹隘,自我發(fā)展不足
在語文教學中,隨著學生年齡和學習經驗的增長,教材顯得單薄而狹窄,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所以課外閱讀拓展是大勢所趨。而且,新課程標準也對初中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很多學生安于現狀,自我發(fā)展意識不足,一些教師應試觀念過重,亦不注重引導,導致學生閱讀范圍狹隘,限制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源于教師,有的源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這些問題采取針對性教學措施,爭取做到“藥到病除”,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二、培養(yǎng)初一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策略
1.優(yōu)化導入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學習觀念尚不成熟時,學生的學習動力需要靠興趣來維持,所以各學科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而初中語文課文篇幅較長,難度較深,學生難以產生閱讀的興致,不能積極走進課堂,這體現了激趣導入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以講故事、背景介紹、創(chuàng)設懸念等方式來構建精彩有趣的情境,借此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探知欲,使其能夠帶著疑問主動展開閱讀活動,并且在讀的過程中能夠深度思考,從而為高質量閱讀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談一談對魯迅的認識。由于在小學時讀過魯迅的作品,以及別人回憶魯迅的文章,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魯迅的印象都是嚴肅、不茍言笑。接著,教師可以引出問題:“魯迅是一位革命家,是一位以筆為武器的戰(zhàn)士,自然有獨特的風骨。那么魯迅先生的童年會是什么樣的?會跟我們小時候一樣淘氣嗎?”這時,學生必定對魯迅、對本文內容產生強烈的探知欲,進而能夠主動閱讀課文。并且,由于心中有了疑問,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認真思考和感受。通過導入情境的優(yōu)化,不僅可以順利展開教學,而且能夠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其主動意識,為發(fā)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2.指導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質量
很多學生把閱讀理解為瀏覽文本,實際上,閱讀更是一個歸納、概括、總結、質疑等思維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意,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情感。但是,初一學生對閱讀的方法和方式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導致閱讀效率低下,閱讀成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探索并嘗試新的閱讀方法,比如:批注式閱讀;群文閱讀等。以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提升其閱讀能力,并讓學生體會到閱讀之趣。
例如:批注式閱讀是指在讀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內容、結構、中心思想、寫作手法等要素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以線條、文字進行標注。這種方法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實現個性化閱讀。所以,在學習《老王》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如:
(1)為陌生字詞注音釋義,劃出文中重點句子,說明其作用;
(2)找出文中人物描寫的句子,進行分析鑒賞,并留下文字評論……
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并能夠主動探索、拓展批注的方法和內容,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
另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選定某一主題,比如“走近魯迅”,“走近民俗”等,讓學生從教材中選出相關的課文,并收集一些課外閱讀文本,展開群文閱讀,最后以論文的方式呈現閱讀成果。通過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創(chuàng)新的意識,使其能夠主動摸索適合自身需求和習慣的閱讀技巧,從而提高其自主閱讀能力。
3.拓展課外閱讀,形成閱讀習慣
對初一學生而言,教材內的文本題材狹窄,數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其閱讀需求,所以教師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拓展。但是,一些學生認為課外閱讀是附加的、額外的任務,不愿意投入其中,作為教師,就要加強課內外閱讀的銜接。一來讓學生在課文的感染下,產生拓展閱讀的興趣,二來讓學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閱讀過程。
例如:在學習《回憶魯迅先生》一課后,教師可以以“魯迅”為銜接點,拓展其他回憶魯迅、介紹魯迅的作品,比如:周海嬰的《魯迅與我七十年》,郁達夫《懷魯迅》等等,鼓勵學生從另一個視角去了解魯迅。或者,教師也可以以作者“蕭紅”為銜接點,拓展蕭紅的其他作品,如:《呼蘭河傳》《生死場》。由于這些作品與課文有一定的關聯,所以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興趣。
但是,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朝夕之功,在為學生進行閱讀拓展后,教師還要繼續(xù)跟進,比如為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定期召開讀書交流會等等。在讀書會上,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會、演講比賽等各式活動,讓學生在表現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閱讀成果,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和感受,能夠從中得到成就感,這有助于堅定學生的閱讀信念,使其將閱讀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總之,在初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興趣、方法和習慣出發(fā),加強對教學策略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突破閱讀中的障礙,提高其自主閱讀能力,以使學生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陳小琴.批注——撬動閱讀對話的支點[J].華夏教師,2019(19):41-42.
[2]李冬梅.初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的有效引導[J].文學教育(下),2018(08):100-101.
齊齊哈爾市第三十五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