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鶴
【摘? ? 要】從教學實踐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對于初中生來說一定意義上是被劃分為枯燥科目的代表,學生普遍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興趣,進而導致教學效率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處于低下狀態,本文中我就從日常教學出發,談談我們應當如何實現內容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興趣激發?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130
從當前教學大環境來看,從我國實行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以來,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從應試教育狀態中注重理論知識教學,過度強調知識重要性的認知狀態中逐步走出來,開始將教育回歸到學生個體的塑造方面。一方面,針對素質教育我們在人才培養大方向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即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方位素養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科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構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而另一方面,在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教學實際也衍生出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分層次教學、導學式教學等等。這些都對我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積極的作用,實現了我國的現代教育跟隨時代潮流,適應國家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發展的步伐。但是,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明顯的感受到改革所暴露出以往教育教學體制積存已久的問題和弱點,就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以及對某些學科偏愛,而對于某些學科缺乏興趣等。因此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我們教學改革的基礎性重點就在于這兩方面。
本文中我所探究的是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這一課題。之所以選擇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原因有二:一是,初中階段,恰好是學生義務教育的結束時期,初中教育意味著學生逐步走出了基礎教育的范疇,各學科開始向著專業化、系統化方向轉變,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難度將要增加,學生自身學習能力也就有了更明確的提升目標;二則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學生初步了解自己國家制度和整個社會政治制度的一個初始窗口,而由于道德與法治所涉及的道德內容就如科目名稱一樣嚴謹,所以教學中理論為主的教學內容容易讓學生產生疏離感,再加上涉及道德與法治內容呈現在書本上內容的表現更加客觀化,這就加劇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和其他學科相比就會逐步拉開差距。所以從教學實際來說,以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反饋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學生普遍認為的沒必要學,學了也沒什么用的學科。所以本文中我想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為典型探究案例,談談實際教學中我們遇到的教學問題,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談談我關于新時期新課改大背景下做好此學科教學的方法和建議。
一、內容創新,實現理論與實踐內容的結合
對于學科教學來說,我們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傳輸知識,尤其是以理論知識為媒介,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構建學生對應的精神世界。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興趣,需要先從最根本的學科內容入手進行創新,讓學生對上課內容感興趣,聽得進去。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深挖教材,從教學內容本身挖掘學科的趣味所在。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教學改革之后實際上內容的呈現已經較為靈活,尤其是案例類內容增多。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入研究教學大綱的要求,并從中找到最為核心的內容,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凸顯重點,并且結合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書面化刻板化的語言通過較為幽默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先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能夠不排斥。其次,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將課本理論知識與現實案例相結合。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在課本上通常呈現為一般的抽象理論,但是作為道德和制度其來源于日常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那么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抽象的理論和生動、接地氣的案例結合在一起,在上課過程中通過案例無形中將理論灌輸給學生,從調劑學生的聽課節奏,逐步讓學生從不排斥到聽得認真,聽得感興趣。
二、模式創新,打造互動式課堂
在保證內容有趣的同時,我們還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本身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學習科目眾多,如果不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新奇和有趣,那么學生很容易就偏向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所以模式的創新是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因為不論是道德和還是法治方面的內容都是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生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其中卻不自知,那么在課堂上我們就可以結合某一實際案例,如熱點事件等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探究,讓學生根據所學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打造互動式課堂,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所學內容。尤其是針對道德類內容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主題場景的演繹,如樂于助人、責任心等要素打造情景劇或者小品等,一方面拓展學生特長,另一方面也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三、關系創新,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交流模式
師生關系影響課堂氛圍,而課堂環境和學生學習積極性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我們要致力于從師生關系的構建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本著平等、公平的理念和學生進行溝通,不論是課堂上問題的探究還是課下的討論,我們都要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想法,在大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的思想,而不是采取高壓直接壓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由和平等,進而對學科、對任課教師產生認同感。其次,在實際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要主動采取表揚和肯定為主的溝通模式。尤其是課堂互動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積極態度和學習上的點滴進步給予表揚和贊賞,讓學生在鼓勵中感受到動力,進而整體上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來說,我們要明確地看到學科本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也要針對新的尋找方法和內容的創新來彌補薄弱點。最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教學嘗試和創新,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無限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劉曉宇.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J].好家長,2019(8).
[2]田東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研究[J].新課程,2019(8):2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