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
【摘 ? ?要】一堂好課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體驗,這是評價一堂課必須守住的底線。評價一節課的優劣還可以從教師維度入手,以“環節、呈示、對話、指導、延展”為觀察視角,綜合考量。在新課程環境下,評價一堂好課應具備以下標準:環節緊湊、呈示有度、對話機智、指導高效、延展合理。以此凸顯組織能力、展示調控能力、顯示應變能力、展現主導地位、見證選擇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師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115
新課程環境下,教師應該精心備課,研究教材,分析學生。在課堂探究過程中學生將會有怎樣的學習方法、態度,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會形成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感性思維、邏輯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創新思維、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創造性能力等。
一、環節緊湊,突顯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青年教師初登講壇,常通過較高的辨識力選擇身邊比自己成熟的教師為榜樣,以期度過教學打樣階段。當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本質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扎實的根底,就能把自己的學養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對各種類型的課都有自己的主張,有高遠的目標,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獨特,不再是個體的作坊似的個案研究,全程凸顯組織能力。例如,就閱讀課來說,教學環節的設計基本采用“四步導讀”的模式。第一步,在教師誘導下學生初讀課文,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第二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細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第三步,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精讀課文,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第四步,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會運用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于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服務。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生生間、師生及教材之間的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四步導讀”模式符合《標準》提出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流程的設計是合理的。當然,對于不同類型的課文可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適當調整或刪減,形成靈活的教學風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變的。筆者歷年來聽李鎮西、余映潮、程翔、趙謙翔、肖培東等教壇巨擘授課,從未見哪一節課是環節凌亂拖沓的。
二、呈示有度,展示調控能力
看教師能否根據課堂教學進展情況與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調整教學環節,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保證課堂教學任務順利完成。首先要讓學生做到“五個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創造參與、差異參與),其次要讓學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和釋疑解難,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如指定小組合作學習、自由結組合作學習、按興趣結組合作學習等。當然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采用補足式(課文有些語句省略或意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足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多變式(引導學生進行句式變換、語言重組等訓練)、幻想式(針對課文的具體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幻想,展開創新思維)。
三、對話機智,顯示應變能力
展示教學機智,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靈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果斷處理課堂偶發事件,激活課堂教學等是教師應變能力的具體體現。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和特點,從而找到適當手段。”隨機應變的能力正是教育機智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機智的集中體現。有位教師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講授朱自清的《春》,剛把課文范讀完,同學們大都為教師聲情并茂、富有磁性的朗讀所感染,沉浸在課文所描繪的春光明媚的境界中。突然有位學生唱了一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面對這種突發情況這位教師沒有慌張,他慢慢地走近那位同學,沒有訓斥而是笑瞇瞇地說:“現在雖然不是春天,但卻孕育著春的生機。詩人雪萊有一句名言——‘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你還記得嗎?”正在這時,一陣風猛地把教室的門吹開了,一團雪花隨風裹了進來。教師快步走向教室門前,伸出雙手接住了幾朵小雪花,大聲地說:“瞧,雪花迫不及待地來告訴我們,春天就在它的后面!”“嘩——”同學們都為老師這句精彩而富有創意的話鼓起掌來,深為老師的教學機智所折服。
四、指導高效,突顯主導地位
當“高效教學”成為名噪一時的招牌時,毋庸諱言,許多課是負效、無效、低效的,需要真正思考一下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教學效果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產生的有效結果。這里著重指“一課一得”式的教學效果,關注的是單位時間內的“質”。就效果而言,是從無到有,但絕非從零開始的“無”,是在已有效果基礎上的由漸變到突變。教師在當下所關注的“一課一得”,長遠看就是教學的效益。換言之是“多多益善”式的教學效率。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多少內容,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著眼點是“量”而非“質”的“效率”,是有悖教學有效性原則的。
五、延展合理,見證選擇能力
適度的練習設計,看教師能否依據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具有彈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練習題,達到鞏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且要注重落實,體現語文的應用性,重點提高學生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教育的社會性和語文的實用性上來看,在練習題中給予合理延展并有的放矢,更能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筆者講授完《聲聲慢》留給學生的練習是:將“李清照經典詩詞”活頁中的作品按時間順序梳理。事后,學生通過語感直悟、網上查詢等方式,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且印象極其深刻。
綜上,依據緊湊的環節、機智的對話、有度的呈現、高效的指導、合理的延展等標準,評價教師的組織能力、調控能力、應變能力、主導能力、選擇能力是客觀而公正的。能從容駕馭課堂,且上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教師,自然能夠于談笑間傳授知識。任憑波詭云譎,猶能閑庭信步。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2004年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