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麗
【摘 ?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不斷激發學生產生相應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主動調動潛能進行未知領域的探索,從而凸顯自身的主體性,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教師需不斷掌握行業前沿的教育思想和實施手段,嘗試創新教學活動的實施模式,從而輔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 ?實踐 ?方法淺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144
當前,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努力提升教學活動的科學性及有效性,讓學生以身心愉悅的狀態參與歷史課程的學習,是歷史學科教師應研究的課題。在實施教學規劃時,教師需積極創新教學方式,以發揮學生主動意識為前提,不斷提升教學的質量。
一、史論結合提高教學有效性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以圖文結合形式較多,該類題目主要檢驗學生對圖片信息的識別和判斷能力,同時該種題目的呈現方式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從該方面入手,增加學科的啟發性內容,減少單向的信息傳輸,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發揮思維能力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途徑。如在進行“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部分內容講授后,可明確該段歷史的產生背景及特征為考點內容,教材也明確列出了相關歷史背景及三點特征內容。以往教師是將搜集信息的任務交由學生,讓學生總結相關答案內容,并進行背誦記憶。這種方式應對考試雖有一定的成效,但真正的教學效果卻未達到理想水平。學生只通過簡單背誦難以理解知識點的深刻含義,也無法掌握歷史事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因此,教師可結合具體的考點內容設計較有針對性的問題,如結合具體材料來概括該段歷史的背景,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特征。
二、重視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
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促進了教學方式和手段的不斷創新與應用。因此,教師應在科學應用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產生深入探索未知領域等方面的興趣上開展細化研究。對此,教師在具體選擇教學模式時,需要從養成學生學科技能與素養兩方面出發,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規劃編排。
如針對高一學生開展學科教學時,便可以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為基礎,通過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教學核心內容以微課形式呈現,讓學生在適合的教學環境中體驗歷史教學內容,從而有效調動關注力參與未知信息的接收和思考,實現學科知識的內化。此外,在學習“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部分內容時,也可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輔助學生理解信息內容,具體可以以時間為線索,結合具體事件的特點、人物及相關內容等信息建立有效的關聯,從而輔助學生對該部分歷史階段建立更為明確的認知,從而建構系統化的知識架構。在具體開展學科學習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傾向,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問題探究、創設情境、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接近歷史知識,從而自主完成知識的內化理解。
三、以問題為導向助推高效歷史課堂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普遍認為問題引導的教學方式能夠起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因此,學科教師多使用問題導向教學手段,在歷史學科中融入情感及邏輯等因素,進一步豐富學科內涵。此外,教師需注意在設計問題時,應以創新性的問題為引導,啟發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從而不斷活躍學科思維,提升教學的效果。
如進行“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圍繞標題設置核心問題,并利用其內在聯系貫通該部分內容。具體問題為:一是兩個概念應如何定義。在二者的過渡過程中,是否可能出現其他的政策類型?并做具體的設想。二是“戰時”具體指的戰爭是哪個?其產生的原因和主要影響是什么?三是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內在動力是什么?以及該政策類型的具體表現。四是如果新經濟政策的效果明顯,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實施意義在哪里?上述問題的難度逐層遞進,相互關聯,教師需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完成相應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從而實現學科思辨能力及品質等方面的提升。學生需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機會參與探索未知知識,教師也需在此過程中適時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專業化指導,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長期沿用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并在不斷提出問題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
四、以合作為驅動打造高效歷史課堂
新課改主要針對教學及學習的方式實施創新改革,倡導學生以自主和探究的方式參與學習活動。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出相應的任務,而非以傳統單向信息傳輸的形式進行知識灌輸,從而建立一種互動模式,讓師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完成學科知識的把握,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學科素養。理想形式的教學活動應是教師與學生的情感與信息交流活動,可見教師需著重與學生建立適合的交流渠道,與之成為平等的合作者,這樣才能為教學注入更多的新鮮元素,讓學生體驗到學科學習的趣味性。
如在開展“中美關系正常化”部分教學時,教師便可鼓勵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對該部分歷史內容進行演繹。如讓一名學生演繹“尼克松”,另一名學生演繹“周恩來”,讓學生以自己的能力說服國會來緩和中美關系。教師也可將學生分為兩派,分別代表中方與美方,結合課本的具體內容進行討論,此后由代表進行主題演講,讓學生從國家利益和國際角度系統闡述改善雙方關系的國際影響和帶來的效益。學生對該種學習形式會投入更大的關注度,一方面能夠以祖國的角度為國家爭取利益,另一方面也能夠真切參與到學科知識的學習和體驗中,從而在更高熱情的促進下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有效調動學生發揮創造意識,積極運用主觀能動性深化理解知識內涵,參與到學科知識與素養的同步鍛煉中。
五、結束語
綜上,高中歷史學科教學需不斷提升其實施的有效性,這便要求教師積極嘗試更為新穎的教學措施和手段,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體驗到趣味性,通過對知識信息的系統整合與分析,來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架構,從而不斷優化學習的質效,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更為主動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科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東升.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華夏教師,2019(23):62.
[2]楊彩玲.論導學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47+49.
[3]王湘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時序思維的培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9(0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