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豪 鐘曼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對湘西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開發的優勢與劣勢進行研究,針對湘西地區鄉村休閑體育資源開發現狀,提出鄉村休閑體育資源開發相應的策略: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產業融合健全機制;整合資源打造旅游品牌;政府監管加大宣傳。
關鍵詞:休閑體育旅游;鄉村;開發策略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旅游已經成為發展經濟、促進GDP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休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旅游方式,以獨特的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動性等特點,成為旅游界的新寵[1]。長期生活在城市快節奏中的人們,往往會身心俱疲,而休閑體育旅游則可以在閑暇時間增進身心健康,豐富和創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因此,本研究是立足大湘西,以體育與休閑旅游為出發點,探究鄉村休閑旅游的開發策略,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理論參考。
一、湘西發展休閑旅游的優勢
(一)交通便利,潛力巨大
湘西地處湘、鄂、渝、黔四省交界,位于武陵山脈東北部,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國家加大了對湘西地區的扶持力度,湘西的交通較之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湘西州境內已經有杭瑞高速、包茂高速、張南高速三條國家高速公路以及張花高速、龍吉高速兩條湖南省高速公路。吉首周邊有張家界荷花機場、銅仁鳳凰機場,尤其是同仁鳳凰機場距離吉首市不到1小時車程,另外湘西花園機場預計2020年下半年通航。在鐵路方面,湘西境內有焦柳線、在建的黔張常鐵路和將于2020年通車的張吉懷高速鐵路。因此,湘西地區目前的交通條件已經能滿足大量的游客運輸。
(二)生態獨特,文化神秘
由于湘西位于云貴高原和西南山地的結合處且武陵山脈穿境而過,境內山地多以石灰巖構成,氣候又以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多溶洞、地下河。根據山地的海拔與地形的因素,加之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作用,州內垂直可劃分為河谷溫熱濕潤帶、山地溫暖較濕潤帶、山地溫涼潮濕帶等幾個不同的氣候類型[2]。因此,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湘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民族區域構成的獨特性,使得湘西的文化保持著神秘感。湘西苗族趕尸,苗族土家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等活動都擁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秘色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電視等方式了解到湘西的神秘性,希望能親臨其境一探究竟,這無疑在湘西休閑旅游發展提供了契機。
(三)民族特色,資源豐富
湘西由苗族、土家族、漢族等28個民族組成,其中苗族跟土家族約占總人口的80%,少數民族眾多使湘西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俗習慣與少數民族節日。在資源配套上,湘西休閑旅游與本地節日完美融合,例如苗族趕秋、四月八、苗年等。湘西趕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內容有打八人秋、苗族鼓舞、苗族絕技、接龍、上刀梯、邊邊場等。土家族節日有六月六、大端午、趕年等,每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以及搶鴨子總能吸引來自全國的無數游客。再者加上湘西休閑旅游資源豐富,有坐龍峽溯溪、猛洞河漂流等娛樂休閑項目,是一個特點鮮明的旅游勝地,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閑旅游項目吸引了數以萬計外地游客。
二、湘西發展鄉村旅游的劣勢
(一)地理位置欠佳,人才流失嚴重
湘西地處湖南西部山區,是四省交界的老少邊窮地區,在湖南省城市經濟排名中處于最后一位,旅游業這種朝陽產業在湘西才剛剛起步,嚴重缺乏有經驗的從業人員。因為地域偏僻經濟落后導致人才流失,即使是一手培養的人才,在同等待遇下,從業人員更愿意選擇去大城市發展,而不愿意留在湘西這個經濟較為落后的城市。另外高學歷、高水平的人才數量更是屈指可數,不能更好的深入挖掘鄉村休閑旅游的文化內涵,導致很多旅游項目沒有創新點。
(二)景區管理松懈,文化內涵不足
大部分休閑旅游項目地處深山之中的苗寨,開發商前提投入較大,造成了開發商資金短缺。所以在初步盈利以后,開發商便基本停止了開發投入,且對于景區管理不到位,這造成了許多鄉村休閑旅游項目內容浮淺,沒有彰顯其中更深層次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游客的吸引力。
(三)管理者認識不足,制約行業發展
湘西的地理人文環境造成了較多當地居民對鄉村休閑旅游這個新興產業了解不足,市場觀念比較滯后。從而相關休閑旅游項目從事人員不足,造成區域內休閑體育旅游市場人員比例偏低,這也使得當地人從事休閑旅游行業的人員數量偏少,這也限制了鄉村休閑旅游行業的發展。
三、湘西鄉村休閑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
(一)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為本
湘西地區地貌主要是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地質多為石灰巖,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差。因此在鄉村休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貫徹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理念。在開發過程中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走鄉村綠色發展道路。首先要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自然觀與社會發展觀。其次,在社會發展觀方面,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嚴禁竭澤而漁式開發。
(二)促進鄉村產業融合,提高參與者積極性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3]。第一產業是第二三產業的基礎,第二產業是第三產業的核心,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起到了促進作用。所以在鄉村休閑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充分發掘第二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反哺作用,實現鄉村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其次,充分以參與者的利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真正做到發展為人、服務為了人,最終達到促進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的效果。
(三)健全資源保障機制,打造休閑旅游品牌
在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健全相關的法律規定與政府的指導政策,法律規定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強制性,能夠保持鄉村休閑旅游的長久穩定的發展,規范鄉村休閑旅游亂象。政府應協調有關部門協同開辟綠色通道,針對鄉村休閑旅游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保障鄉村休閑旅游有序開發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鄉村休閑旅游提供扶持政策和法律保護[4]。另外也要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品牌,在政府的支持下將休閑旅游品牌推廣到全國,形成獨特的品牌競爭力,吸引各地游客到神秘湘西進行旅游休閑。
(四)政府監管有序有力,媒體宣傳切實到位
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在鄉村休閑旅游開發過程中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做好體規劃布局工作,協調各個與休閑旅游產品穩步有序開發,引導當地村民正確認識鄉村旅游開發的經濟價值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開發旅游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監督開發商的開發過程,不時提出指導應意見,并整合各政府部門為開發商提供諸如稅務、經營、信貸、服務等方面的幫助,切實提高開發商的運營管理能力,提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現如今是信息的時代,在開發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好現代媒體傳播速度快、宣傳范圍廣、蘊含信息大等優勢。例如通過舉行體育賽事對鄉村旅游項目、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進行宣傳,擴大當地旅游項目的影響力,提高鄉村休閑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從而能吸引更多的客源,穩定鄉村旅游對本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倪娜.論高校體育與休閑體育的融合發展[J].黑河學院學報,2018,9(01):83-84.
[2]閻競軻.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湘西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吉首大學,2015.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18-09-10].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4]曹慶榮,齊立斌,念貴.鄉村休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7):81-84+126.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課題(項目編號:JGY201866)。
作者簡介:張敬豪(1994-),男,山東臨沂人,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傳統文化與體育教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