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比偉呷
【摘 ? ?要】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入手,探索和改善教學手段。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并總結出一些高效、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065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天性特征,進行教學手段的探索和改善,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開發,而且對課堂教學模式也要進行創新,真正形成一套有針對性、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學措施,讓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課本上的知識,而且能夠在思想、行為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相互尊重、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師生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思想,理解學生的見解,與學生進行和諧的交流。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理解事物、處理事物的能力尚不足,為了學生不走“彎路”,也為更快地達到教學目標,部分教師會“替”學生思考。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雖然學習速度提高了,但是卻遏制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所以在教學期間,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思路,少一些訓誡,真正實現學生的思想發展、行為發展,達到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平等的教學模式。
(二)師生之間多互動
師生之間多互動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重要方式。據研究表明:“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活動性較強,注意的廣度小”。而傳統的教學總會出現“我講——你聽”的課堂現象,但這種模式很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跑路”等問題。小學生的天性在于好玩、代入性強、對未知事物充滿無限遐想、對生動、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所以適當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將學生意識帶到學習的氛圍中來,讓他們主動學習,親自尋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這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進行課堂學習之前教師可以準備一段學生感興趣的笑話或者一個帶有懸念的小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也可以為課堂學習內容準備一些小知識、小故事或者將親身經歷與同學分享,進行有意義的探討。在上課期間,教師也可以根據教材中的文字讓學生進行思考,結合親身經歷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動腦筋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師生之間多互動,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方式的多元性
(一)合理分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分組學習,是一組人員對教師所提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討論再到總結,通過小組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有很多。首先,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小組合作是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探討。在討論中,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提出理由,讓同伴信服或反駁。在討論中得出“準確”的答案,這對學生思維、語言的邏輯性都是很好的激發。其次,小組的學生之間相互競爭,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可以促使學生養成團結一致的精神。許多小學生都有不服輸、爭當第一的精神,當以小組為單位時,他們為了小組利益會更加“賣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奪第一。這能夠側面推動學生學習,更能夠培養學生不服輸的精神。在競爭中學生若嘗到了甜頭,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
(二)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科技力量協助教學
具體、形象、鮮明的事物總能激起小學生的興趣,而網絡、多媒體正符合這些要求。科技的發展推動著時代的進步,近幾年網絡的運用范圍逐漸涉及教育領域,網絡、多媒體逐漸出現在課堂上。其信息資源覆蓋面廣、信息傳輸快的優點也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幫助。而多媒體能夠分享圖片、播放視頻等,能讓抽象、籠統的文字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利用多媒體將文字與圖像相結合,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感到輕松、愉悅,讓學生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習形象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缺少交流,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要想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其策略之一就是要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有主人公意識。語文對生活進行描寫和記錄,書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自然不能讓學生領悟出道理,所以,就需要創設生活情境。小學階段學生的想法、思維都來源于生活常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才能讓他們對知識有更透徹的理解。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有二:第一,運用實物圖片來還原生活情境。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實物的展示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當教學到《圓明園的毀滅》時,為學生展示圓明園毀滅前(復原圖)和毀滅后的照片對比,或者播放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這種融入情境的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第二,通過小組表演直接感受知識,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更能夠讓學生對課文中人物個性、遭遇有直接的感受,從第一角度感受了解知識。這兩種設立情景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形象化,更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樹立服務意識。凡是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教師不插手;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教師不“包辦”;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思考的,教師不暗示。讓學生由被動輸入知識到主動接受、探索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再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先設定學習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思考、嘗試、操練、探索以及總結。只有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律,那么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全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教學方法,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改善、探索、創新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地學到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并通過新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靈霜.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傳播學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0(7).
[2]姜東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