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
摘要:通過對旃檀中學初中體育舞蹈課程開設情況的分析,研究怎樣在初級中學開設體育舞蹈課程。案例從觀念轉變、課堂實踐、師資引進等方向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心智,培養獨立自主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其綜合藝術素質,充分展示旃檀中學的體育與健康教育成果,進一步擴大影響,促進家庭、社會對旃檀中學體育舞蹈教育的認可。
關鍵詞:藝術教育;特色課程;體育舞蹈
一、前言
(一)課程界定
體育舞蹈也稱“國際標準交誼舞”。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以男女為伴的一種步行式雙人舞的競賽項目。分兩個項群,十個舞種。其中摩登舞項群含有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項群包括倫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個舞種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風格。根據各舞種的樂曲和動作要求,組編成各自的成套動作。
(二)案例研究的意義
通過案例分析,總結經驗,探尋規律,舉一反三,開發有特色的地方特課程。以促進我校體育舞蹈課程的發展。
(三)理論依據
校本課程的研究開發是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是實現課程三級管理的有力措施。現代制度學校的發展既要依靠本土文化作為支撐,同時也要開放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樣的學校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我校從開始建校時領導就高瞻遠矚,一定要打造現代制度下成都市一流學校。積極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要求廣大教師根據成都市實際情況結合自我專業優勢,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大膽創新,積極開發適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四)本案例要解決的問題
舞蹈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通過體育舞蹈走班課程的研究,探索初中傳統體育舞蹈走班課程的基本模式、結構以及面對的基本問題與客觀應對方式。同時,進一步驗證藝體教育對初中學生的身心影響,以及藝體教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和作用。
二、方法和過程
(一)觀念的改變
在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舞蹈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藝體課程而存在,這對于傳承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精神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是觀念的轉變。由于舞蹈課不是升學考試課程,不少學校把體育課看成是可開可不開的雜課。即使在課程表上體現了規定的課時量,但在執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作業課、語數課等,更有的干脆讓學生自習。在課表中體現的體育課沒有得到具體的落實,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體育課,使學生不能接受應有的體育鍛煉。再有,教育主管部門沒有真正建立體育教育舞蹈的評價、測試體系,以致于教師的教學無壓力,無動力,應付了事。現階段我校首先轉變教育觀念,逐步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總體目標,從藝體入手,推動學校教育的全面進行。
(二)研究原則
以生為本的原則。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育人,為祖國的未來培養建設人才,校本課程的開發依托于這點。在研究方向上致力于真正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獨創性。同時要充分的考慮到教育的時代性要求,在課程開發的各個階段,要充分的考慮到時代審美的發展需要,尊重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課程計劃中充分體現生本精神。
(三)研究對象、方法、手段
研究對象:初一、初二學生。
研究方法: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實踐、記錄、反思總結、形成結題報告。
檢測手段:作業展評 參加比賽
(四)課程實施細則
1.前期宣傳工作
對一門課程有沒有興趣,首先是自己要全面的可解這門課程。體育舞蹈對廣發初中生來說是陌生的。作為一名專業體育舞蹈老師,要想把體育舞蹈課程開設起來,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們能夠深入的了解體育舞蹈。
宣傳走到前:
在該門課程選班之前,我依次到各班進行宣講。宣講的主要內容如下:
A、體育舞蹈的誕生、發展、興盛和現今的現狀進行的詳細的闡述。
B、其次是體育舞蹈比賽的舉辦,讓學生對體育舞蹈作品有一個直接的接觸。在練習、比賽中去理解它,去品味它,從而獲得美的體驗。
2.課程實施中所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教育是嚴謹的,一門校本課程的開設不是簡簡單單的。在初中開設體育舞蹈校本課程也是沒有太多的參照,自己在這個方面也沒有經驗。首先是有的學生現階段還不適合學習體育舞蹈課的問題,服裝統一性的問題,課程進度安排問題,對學生的選擇問題等。
三、效果的呈現
從體育舞蹈走班校本課程的計劃、推廣到課程的實施,經歷了快兩年時間,其中有許多的困難和曲折。經過快兩年的運動舞蹈教學目前,學校對八年級組進行抽班調查,結果滿意度達97%,大部分學生表示體育舞蹈特色課程對自己的成長很有幫助。體育舞蹈課程能得到學生的喜歡,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也是開設體育舞蹈課程的初心。
四、案例成果
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老師也要不斷的充實自己。學校作為育人的最前沿陣地,一個民族的未來,國家的興衰,都在教育上。國家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多建好學校。為藝術教育提供一個固定的專業場所,提供專業的高質量的專業設備。
參考文獻:
[1] (英)丹尼斯.麥奎文.大眾傳播模式論[M].祝建華,譯.2版.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7.
[2]馬國俊.體育傳媒對山東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價值觀的影響研究[J].山東大學,2008:20.
[3]張啟明.試論體育偶像崇拜[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1,2(5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