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茹
【摘? ? 要】歷史課程作為初中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部分,不僅要求學生了解歷史,更希望學生以史為鑒,吸取先輩經驗、懲前毖后。而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推動學生學習。本文通過分析歷史故事法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運用策略,來探究此教學方法的可行性。
【關鍵詞】歷史故事教學法? 初中歷史? 運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6
俗話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習歷史不僅可以培養良好的文學修養,而且還能培養學生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傳統的歷史課程教學內容乏味、晦澀難懂,某些歷史古文也佶屈聱牙,學生無法深得其中含義,那么對歷史的興趣自然不會很高。而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還不夠成熟,思想還不夠獨立,對事物的判斷多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的經驗,所以更應該運用故事教學法,它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歷史故事教學法的概念
歷史故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針對自己所要教學的內容,以歷史故事替代講課內容或者在講授內容時穿插一些相關歷史故事的方法,以講故事的形式強調所教授內容,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探究欲望。
二、歷史故事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據筆者調查,該階段的學生一般是通過主觀意識進行思考的,對于自己喜歡的事物,他們有興趣去做,有興趣去探索;而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他們不愿意學習甚至會出現抵觸心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歷史,就應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而故事是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門戶,故事對學生的吸引力是無窮的。而歷史故事教學法,就是以講故事的方法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聽故事,在潛移默化下“接受”故事帶來的知識。好的故事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在課堂上,若學生對故事有了興趣,課下也會對故事進行搜集、查找。這不僅鞏固了相關歷史知識,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傳統的歷史教學流程大致分為自讀課文——建構知識——遇難講解——拓展探究這幾個階段,但其缺點是“一板一眼”的教學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并且許多歷史事件名字或時間都有相似之處(如南昌起義與武昌起義),若教師只為學生講解歷史事件,學生必定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歷史故事教學法,就是針對該講解的知識內容,穿插一些精簡有趣的故事,讓歷史事件更加“接地氣”,學生才能易于理解。比如:學習“唐與吐蕃的交往”時,學生對交往的過程、內容或多或少有不了解的地方,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的故事,輔助學生在此章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且教師可以將歷史事件編織成生動靈活的歷史故事,這樣學生愛聽,對于故事中存在的問題就愿意主動查閱資料了解其中緣由,并主動思考,這不僅使學生對歷史有較為全面的認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3.以小故事來化解難題。初中的教學對象主要是12~15歲的學生,對于他們來講歷史較為輕松。但他們善于以感性的思維思考問題,若是歷史概念、歷史理論過多,他們就難以理解,然后不想理解,最后就會對歷史失去興趣。比如:八年級講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個概念是抽象的,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教師若是從宏觀上概括近代中國的特征并從政治上講述,學生理解起來必定困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當時人民身處的社會現狀、各階段經濟地位的歷史事件或故事談起,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概念。
三、歷史故事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策略
1.課前導入歷史故事。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上課之前為學生講小故事,不僅是給時間讓學生收心,而且還能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進入上課的氛圍中來,為后面的教學打下“基礎”。歷史課程的許多章節是過去人物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記錄,都具有故事性。在課前為學生講故事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也是對所學內容進行了緊密的銜接。例如,在講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時,可以先為學生講解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的小故事,增加學生對該段時期事件的印象;當講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時,教師可為學生講三顧茅廬、草船借箭、關羽過關斬將等故事,讓學生的身心跟著故事的起伏發生變化,勾起學生學習的欲望,順利完成課程的導入,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學生帶入課程的學習中來。
2.設置懸念。無論是上課前還是上課后,設置懸念都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不錯方法。教師在課前為學生講小故事,并留下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漢武帝大一統”所做的措施時,給學生講大一統思想上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故事焚書坑儒,再留下政治下的措施問題讓學生在書中尋找答案。這樣可以側面推動學生學習。一堂課如果草草結束會影響教學效果,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不夠深刻。所以在結束以前,教師可以利用幾分鐘時間再講一個小故事,不僅對本堂課進行小小的鞏固,也為下一堂課做好銜接。例如,本堂課若是講的是隋朝時候的科舉制度,那么可以為下一堂課(唐朝的科舉制度)講述相關小故事。這樣合理運用歷史故事,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再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利用情景教學還原故事。為了讓歷史更加真實地呈現,教師可以還原歷史情境。方法有二:第一,進行小組表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創意歷史活動,進行小組表演,還原歷史場景。每一個小組以歷史真實事件作為藍本,通過小組成員的創意來“改動”歷史,再到講臺上表演。這樣參與性的活動,能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歷史人物的內心、特性,也能與過去“英雄人物”產生共鳴,更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第二,通過多媒體技術,讓相關歷史事件以動畫故事、紀錄片等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以直觀、形象的聲音、畫面重現歷史,讓學生真切感受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
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的智慧,更是要完善學生的人格。教師可以采用歷史故事教學法來輔助學生對歷史的學習,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所以,教師在講故事時,一定要貼近生活,源于生活,讓歷史“接地氣”。這種方法不僅激發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給他們繁重的課程教育中添加一抹歡樂的色彩,而且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邱義平.巧于設置“懸念”,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益[J].儷人:教師,2013(22):170-170.
[2]楊小華.淺談初中歷史情境教學[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5,000(0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