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均
【摘? ? 要】在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收獲,以人文素養的提升為追求,側重其基礎能力、閱讀活動參與和閱讀策略方面的教學,促進閱讀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9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核心素養教學要求下,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整個語文教學任務群中處于核心的位置。何以言之?語文教學研究專家指出,語文核心素養實際上就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性素養,知識與語言的積累、閱讀與理解的能力、語文思維和寫作表達能力以及人文審美素養等[1]。這些素養的培育都離不開閱讀教學,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語文專業閱讀能力,才能在日常學習中不斷強化自身各方面素養,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拓展視野,提高綜合語文素質。
而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要以建構閱讀能力為核心,但是素質教育提出讓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空間自主獲得知識,體驗學習的過程。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務必注重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以參與意識和內在人文素養的提升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快樂閱讀,讓學生在心靈上獲得審美體驗,從而內化閱讀的諸多技巧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以下筆者主要從三方面,結合具體閱讀教學案例,簡要分析讓學生在快樂閱讀中獲得心靈的升華,從而提高整體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
首先,讓學生在快樂的閱讀中獲得閱讀基礎能力的提高??鞓烽喿x實際上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相對于傳統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審美體驗、閱讀感受為基礎展開教學,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基礎的閱讀素養,掌握基礎閱讀技能?;A的閱讀技能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A能力的提升與快樂的閱讀相融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積極性自主性,讓閱讀活動富有趣味和探究價值[2],在親自思考分析中,學生的內心與閱讀文本之間產生共鳴,從而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積累閱讀經驗。
例如,閱讀文本《小珊迪》,英國作家斯坦雷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這篇記敘文,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對底層貧苦兒童的剝削壓榨,表現了底層兒童善良、誠實的美好品質;也表達了作者的人文主義關懷,對人性美好的贊揚,對丑惡社會的厭惡。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創新問題的設置,來激發學生對文本的分析熱情,訓練閱讀分析能力。以往傳統的以能力訓練為核心的閱讀教學會直接讓學生分析小珊迪的人物形象,忽略閱讀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無法全身心融入閱讀過程中,對人物對經歷和命運、性格的分析理解不夠深刻全面。而快樂閱讀背景下,教師可以設置類似于“如果小珊迪是你身邊的同學,你喜歡他嗎?為什么?”這樣的問題來引領學生的分析思考,學生會用心去體會小珊迪的悲慘命運,同時對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水到渠成,自然巧妙。學生會在自覺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對人物特征和經歷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全面的答案。
第二,還是以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為前提,側重對學生內心情感的調動,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概括能力。如在概括《小珊迪》文本主旨的時候,主旨是多樣化的,能否準確理解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在于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達到綜合復雜的效果。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概括文本的主旨,學生會不知道從何下手,甚至對作家為什么寫作這篇記敘文都不甚了了。但是,如果先帶領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對故事發生的時代特征和社會貧富差距有基本了解之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要更深入,不會僅僅停留在人物鑒賞這個層面,而會對社會的一部分群體的境遇進行思考,從而概括出更全面深刻的主旨。與此同時,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文本的內容不盡相同,在調動學生心理體驗的同時,文本的內容和主旨也對學生的內心產生反作用,使學生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對身邊的人和事更有同情心,學會以關愛、友善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獲得心靈的升華。
其次,閱讀能力的提高要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實現,學生也只有在閱讀活動的參與中快樂閱讀,以閱讀的文學光芒照亮學生的心靈,才能實現情感陶冶和價值觀的建立。閱讀活動的建構要走出以往傳統的閱讀課,閱讀活動不僅要求有閱讀的過程,而且更加追求閱讀的活動性和學生的參與性。素質教育下學生的閱讀學習要能發揮學生的閱讀個性,使其在個性化和互動的閱讀中感受閱讀的快樂,愛上閱讀,自覺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文學和人文素養。例如,在活動中學生分享閱讀經驗,交流閱讀心得,互換閱讀內容,豐富閱讀積累,發現自己的閱讀方向。每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是不一樣的,并且學生的閱讀內容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明顯的傾向。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受到閱讀經驗和積累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的交流互動中,學會分享,學會閱讀,發現其他同學閱讀的亮點,找到自身閱讀的不足,從而提高自主完善的學習意識,拓展閱讀方向,為今后的豐富閱讀奠定基礎。
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課下閱讀互動小組,以學生的家庭位置進行劃分,方便學生就近面對面共讀作品,增強小組的內部交流,鼓勵學生在課下集中開展小組內閱讀活動。同齡人之間的自由交流展示,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空間,讓他們輕松快樂地閱讀。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小組內部成員確定本組的閱讀內容,了解小組閱讀興趣,順勢加以指導,指導小組制訂具體的課下閱讀計劃,并監督學生執行。教師負責每學期末之前組織小組舉辦課下閱讀成果展示活動,課外與校內活動相得益彰,促進小組內部的交流共享,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收獲心靈的快樂。
最后,閱讀能力的提升還講求具體閱讀策略的訓練。學生掌握的閱讀策略越多,在閱讀中越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策略包括細讀,主要是單篇閱讀;雙篇閱讀(多篇群文閱讀),主要是比較閱讀;整本書的閱讀這三種。第一,單篇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側重學生對句子含義的把握,訓練學生準確理解語句含義和文本思想內容的能力,對段落進行整體與結構上的分析。第二,多篇或雙篇的比較閱讀時,要更加注重學生不同閱讀感受的比較,對多個文本之間的文體、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習,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第三,整本書的閱讀在小學階段十分必要。書籍的選擇以及閱讀的步驟計劃,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需求,在考慮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學會把握整本書的情節、人物、故事背景、現實意義等,從而在閱讀中促使文本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啟發。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快樂閱讀體驗,快樂并不是情緒的高亢,而是一種理想自由的閱讀狀態,學生具備自己的閱讀空間,享受閱讀體驗,并獲得心靈的完善,實現閱讀教學的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文珍.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赤子(上中旬).2017(01).
[2]周慧娟.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