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從兵

摘要: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在國際上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大。國家的強大不單單是經濟、軍事的強大,更是要文化的強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有“四個自信”,特別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把中國文化建設提到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傳播。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新時代;必要性;策略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結晶,它不斷地影響、制約著中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行為方式,對現今的中國創造中國新文化提供了文化依據的現實基礎。中華文化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是中國的先輩們遺留下來的豐富的遺產,它勢必也會在新的時代里發揚光大,重塑輝煌。
一、新時代加強中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除了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將傳統文化繼續流傳下去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將中華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結合,有利于讓學生提高民族自信、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他們的思維方式,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傳統文化呈現的形式分析
七年級人教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模塊內容,比如關于家庭、友誼、師生方面的,還有關于自身成長、集體生活等方面的,甚至還有對生命的思考的內容,將中華傳統文化與這些教材內容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很好的受到家國情懷教育。中華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上的滲透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開展案例教學
教材中“相關鍵接”“閱讀感悟”中相關的案例,是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輔助工具。教師充分利用好這些輔助資料,結合現實生活實例,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文化自信”。同時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加深和拓寬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教師可以從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中節選幾個優秀的小故事來進行輔助教育,比如“扇枕溫衾”“親嘗湯藥”等相關故事(可以課前讓學生去網上搜集相關的故事內容,也可以教師課前準備好相關文字或者視頻資料)。然后通過精心設置的幾個問題來讓學生思考,如“父母養育子女,對子女來說是恩情還是義務?”“古人為什么對孝道這么重視?”“通過孝道,我們可以看出盡孝之人有什么優秀品質”等。學生通過對家庭、父母和孝道的思考中,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的“孝道”有更深刻的認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自己的行為,能主動愛戴、關懷父母,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積極運用網絡上有關傳統文化的視頻資料進行輔助教學
現代生活已經進入網絡時代,網絡上視頻資料非常豐富,通過網絡搜索,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視頻資料。而且,現在的學生是在網絡時代里成長起來的,習慣看圖、看視頻來獲取知識,對視頻資料所傳遞的知識更容易接受。
比如,在講到 “家的意味”時,我搜集了與“春運”相關的視頻,通過直觀的視頻畫面,讓學生親眼感受春運期間人們的各種表現,通過這些視頻資料,學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意味著什么,從而增加對“家”的依戀之情。
又如,在講述 “青春有格”中,“相關鏈接”運用了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講述“慎獨”,我通過網絡搜索,找到了《漢大尉楊震》電影,從這部電影中截取相關視頻,讓學生通過影像資料了解相關的內容,從而對“慎獨”這個抽象的知識有了比較直觀的印象,也更容易對“慎獨”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樣比課堂上空洞的講解更有實效。
(三)利用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積極傳遞滲透傳統文化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的互動過程,應勢利導的傳統文化引入其中。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與《道德與法治》中要講述的知識相關的內容就非常之多,教師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要注意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積極滲透到教學當中。
比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關“生命”的內容里,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是對生命何等的渴望和尊崇。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開導人們要活出生命的寬度。孟子:“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边@是中華傳統文化對生命及生命的意義的深刻認識,是對生命高度尊重的升華。這些說法和課文中“感受生命的意義”的看法是不謀而合的。教師可以將生命的主題摘抄出來作為學生辯論的題目,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生命問題,并且表達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教師也可以與學生進行探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將平時注意積累的傳統文化知識向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通過分享中華古代名人故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
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許多優秀的文化值得我們世代銘記,而且將其傳承下去。幾千年來,中華文明中不乏歷代優秀名人志士,我們有必要去了解和分享。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了解并分享這些中國脊梁的故事,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好辦法。
比如:七下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第一框題“生活需要法律”中,在最后的“拓展空間”,要求學生收集中華民族法制文明中上行秉公執法、懲惡揚善的歷史故事,并談談體會,并配有狄仁杰像、包拯像、海瑞像??梢园堰@個“拓展空間”作為第二課堂的活動,讓學生自主收集狄仁杰、包拯、海瑞的名人軼事,讓學生通過了解并分享中華民族法制文明史上留芳千古的名人士人的事跡,從而以史為鑒,培養奉公守法的行為。然后通過把學生收集的內容進行第二課堂成果展示,在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成就感,從而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興趣,一舉兩得。
總之,如何更好地將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課題,作為教書育的教師,特別是道德與法治科的教師,要不斷思考與探索,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