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鑫
【摘要】目的:觀察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價值。方法:從我院收診的老年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60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是否加用個性化心理護理為區別,將患者分為觀察組(組內患者303例)與對照組(組內患者297例),比較兩組患者的SF-36生活質量評分和心理狀態評分。結果:護理實驗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負面情緒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的SF-36生活評分和心理狀態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腦梗塞患者在接受個性化心理護理后,其負面情緒能夠得到改善,生活質量能夠因此提高,可見該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和實施。
【關鍵詞】老年性腦梗塞;個性化心理護理;生活質量;心理負面情緒
[中圖分類號]R473.7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6-0-02
老年性腦梗死患者的心理負面情緒會因病癥等因素不斷累積,在得不到及時有效疏導的情況下,該病癥會逐漸因負面情緒的影響加重,并影響患者的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因此在患者治療期間,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措施便具有必要
性[1]。本文開展對比實驗,旨在觀察該護理模式對老年性腦梗塞病癥的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患者資料 從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接受護理的老年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60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是否加用個性化心理護理為區別,將患者分為觀察組(組內患者303例,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143例,年齡63~76歲,中位數年齡70.25±1.11歲)與對照組(組內患者297例,男性患者157例,女性患者140例,年齡62~74歲,中位數年齡70.18±1.35歲),基礎資料比較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所研究患者均為我院神經內科接診患者,在我院均成功接受治療,未出現或者出現輕微的偏癱和失語癥狀,對實驗的結果無影響,排除其中合并有惡性腫瘤的患者以及心血管病癥史患者,排除凝血功能異常患者,患者在治療期間前未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類抗血小板凝聚藥物,無嚴重的高血壓和糖尿病。
1.2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先接受老年腦梗死的常規護理,由于老年人身體機體大幅度下降,因此需要對其實全面的體征監控措施;由營養師根據患者的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結合老年性腦梗死以及患者的飲食喜好制定食譜,幫助提升心理愉悅度和攝入充足的營養,同時為其設定鍛煉計劃,要求其按照計劃進行日常活動和鍛煉,根據醫囑為患者服藥物,記錄飲食后和服藥后患者的體征情況變化;由于患者的情況特殊,需要為其實施安全防護(例如防墜床網、欄桿和防跌撞護具)措施。
在此情況下,醫護人員對觀察組患者加用個性化心理護理措施,并在實施前先成立個性化心理護理小組,對患者的病癥情況、恢復效率、家庭背景、病人自身和其家屬對病癥的看法,治療期望值等,在了解后對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措施:(1)增加陪護時間,家屬和護理人員均需要做到充足時間陪護,通過語言交流鼓勵患者交流,避免其長期獨自悶坐,在交流中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是否產生負面情緒,并針對其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進行消除,例如患者對于治療效果和恢復效果有擔心例情緒,則為其展示手術前后顱腦影像資料,也可對其實施卒中量表檢測,定期展示,告知其病癥的得到了緩解,若患者對經濟壓力過大產生心理不良情緒,醫護人員可為其告知醫院、國家關于腦梗死治療的優惠政策等,患者對家庭造成壓力的擔心則需要家屬配合進行緩解;(2)方便患者的生活,例如對患者設定檢查綠色通道,起夜給予小夜燈指引,病房生活期間為其調節氣溫、濕度,保證舒適度,飲食兼顧其口味、形態和質地(軟硬)需求,為其設定簡單的通知預警按鈕,在恢復期間引導其多次參觀病房周圍環境等,使患者的心理情緒保持較高的生理和心理舒適度;(3)健康和教育措施宣講,主要是針對患者及其家屬對老年腦梗塞的認知,治療、護理相關要點以及相應的護理配合、禁忌事項,同時也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老年腦梗塞在本院的成功率和恢復率,幫助患者提升治療信心,實施健康宣講時,可讓完成治療、護理的病友進行經驗分享,目的是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
1.3療效標準 在整個護理實驗結束后,醫護人員采用自制心理狀態評分表(按照抑郁、焦慮、恐懼、擔心、害怕5項進行評分,每項為10分,總共50分,以分數低于負面情緒輕)和生活質量(SF-36)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將評分結果進行比較后用以觀察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價值。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1.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_x±s)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心理負面情緒嚴重程度輕于對照組,其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因此SF-36評分、心理狀態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個性化心理護理模式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具有較高的護理價值,詳細比較結果見表1。
3 討論
老年性腦梗患者通常對其自身病癥具有極高的擔心情緒,這與病癥有高概率導致患者出現偏癱和失語甚至是導致其死亡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治療、恢復期間,患者由于擔心治療效果、恢復效果以及經濟壓力和給家庭帶來的負擔等,會產生較強的負面情緒并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病癥情況,在袁平,李麗[2]等人在研究中表示,較強的負面情緒和嚴重的心理障礙會對腦梗塞的恢復效率造成影響,因此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具有必要性。
常規護理注重對患者的病癥情況進行改善,采用了用藥護理觀察病癥的恢復情況,注重對患者的安全保護,例如加裝防護措施,注重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改善,例如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和鍛煉護理,雖然能夠通過改善病癥的情況,提升恢復效率來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但效果較差,不及個性化心理護理有效[3]。
個性化心理護理在實施前需要先對患者的病癥情況、自身情況、內外因影響因素等進行調查,在了解患者產生心理負面情緒的原因后再行改善措施,這其中,增加陪護時間和陪護頻率能夠幫助醫護人員為患者解除/緩解對病癥的擔心,減輕其經濟和家庭因素產生的壓力,通過方便其生活增加心理、生理舒適度,利用健康宣講能夠增強其治療信心和配合度,從而極好的減輕患者的抑郁、焦慮、恐懼、擔心、害怕等心理負面情緒[4]。
綜上所述,老年腦梗塞患者在接受個性化心理護理后,其負面情緒能夠得到改善,病癥能夠得到減輕,可見該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符合老年腦梗塞患者的需求,值得推廣和實施。
參考文獻
[1] 王琛. 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9, 6(33): 131-132.
[2] 袁平, 李麗, 陳啟明. 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10): 1958-1960
[3] 田淑芬, 吳巧云, 胡娜莉. 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應用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的效果觀察[J]. 醫學臨床研究, 2016, 33(11): 2285-2287.
[4] 張亞楠. 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探討. 東方食療與保健, 2016, 14(2): 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