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會麟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開啟了“統編教材”新時代。在這一新形勢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須革新迎上,認識統編教材特點、更新閱讀教學方法。筆者從整體把握統編教材特點;立足學科本體,夯實語文基礎;抓好人文素養和語文要素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使用統編教材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統編教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作為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準確把握語文核心素養的深刻內涵與目標指向,充分發揮統編教材的教學價值與育人功能,讓學生充分經歷真實的語文學習過程,切實提高語文素養。那么,老師們如何使用統編版教材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下面筆者談談如何用好統編教材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淺見。
一、把握統編教材特點,明晰教學基本任務
(一)統編教材編排特點:雙線組織單元,重視文化傳承,凸顯目標意識,習作自成體系,三位一體閱讀體制。一條線是: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樣給予明確的單元主題命名;另一條線是: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分成若干個“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在各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二)統編教材教學的基本任務
統編教材更加明確教學的基本任務:重視識字與閱讀的有機結合;落實朗讀指導的序列要求;注重閱讀方法與策略的指導;關注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倡導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體系。
二、立足學科本體,夯實語文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談到兩者的關系,葉老很強調閱讀時寫作的基礎,他曾說過,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
閱讀理解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前提,教師要明確統編教材關于閱讀編排的目的,更加要清晰關于文體閱讀的習慣和方法。
1.文體閱讀的習慣和方法。教材里很系統地羅列了每冊教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很詳細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參考,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
2.閱讀策略。閱讀策略指的是為達到某種閱讀目的,所運用的有計劃和針對性的閱讀方法和技能。這是統編教材非常清晰的思路,有著明確的閱讀策略梯度。
3.統編教材的閱讀教學任務一目了然,根據年級段不同,有不同的教學任務,羅列有序,螺旋上升,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文體意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學段側重考察對文章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了解領悟。第四學段,側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探究內容等方面的情況,以及讀懂不同文體文章的能力。以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這單元的文體是小說。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敘述和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小說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單元提示就告訴我們在教學和學習中要關注細節、環境,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
三、教學上的幾點建議
(一)研究“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統編教材每單元的課文教學安排是“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的興趣。中高年級幾乎每單元都有課外課外閱讀的延伸。用新教材就是要研究把“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即采取“1+X”方法進行教學,也就是說精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類似文體或內容的課外閱讀文章,以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略讀課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二)抓住兩條線,重視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又有技能訓練和整體素質要求。統編教材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語文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等。鼓勵自主閱讀和自由表達,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意在語文學習與語文生活之間建立一條通道,努力拓展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統編教材就是根據以上原則進行雙線組織單元,一條線是: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另一條線是: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分成若干個“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在各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教師們應該能夠很好地處理“內容主題”這條線,但另一條線就往往容易忽視,甚至不講而過。其實,統編教材的每個單元一般有兩篇課文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課后思考練習題。有的課后思考練習題或相關欄目,遷移運用之前學習的語文要素出題,目的是鞏固、提升,體現目標的發展性。所以,教師們需要更加重視每個單元后面的思考練習題。通過吃透課后練習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三)吃透《課程標準》《教師參考書》,理解教材編排意圖
陳先云主編:當老師還沒有完全熟悉新教材之前,還是應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來教,等我們對這套教材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以后,我們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當然,這個認識不一定對。我就怕我們老師在用到新教材的時候,還沒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總想創造性地去使用,造成教師教學目標不準確,對教材的理解認識不到位。
所以建議教師備課時,重新學習研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了解掌握其中對各學段內容目標的要求,特別是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其次參考《教師用書》里的小學知識點和能力點的系列,研究這些“要點”(知識點,訓練點,也就是講課的重點)如何分布到各個單元、到每一課。把這個系列和課標的要求對照,互為補充,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這就是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談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胡友芬.《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8期.
[3]《“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溫儒敏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