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提出了較多的教學要求。尤其是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思考話題。語文教師應結合所教的學生年齡特征,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愛上語文學習,更要愛上語文閱讀,最終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素質。本文結合語文教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歷,提出了較多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希望對提升語文閱讀的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課堂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探究,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不斷地研究,但是在課堂的教學效果甚微。提升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效果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語文教師不僅要制定閱讀的教學目標,更要采取先進的教學措施,讓學生愛上閱讀。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提升學生的閱讀動力。本文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歷提出了多種閱讀教學策略。
一、制定教學計劃,制定閱讀任務
計劃是一個人從事一種活動的基本前提工作,如果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缺乏計劃,那么他的成果將不會顯著。教師的教學也是如此,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掌握,之后依據文本的內容制定一定的閱讀任務,讓閱讀課堂顯得正規而有條理,提升閱讀的方向性和高效性。
例如,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教學中,筆者制定的閱讀教學計劃是,首先,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筆者通過課件的形式,為學生呈現本單元的閱讀要求,指引學生看到文本的題目提出具體的問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文本閱讀,并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此,在課堂閱讀之前,學生們紛紛提出了“五粒豆紛紛經歷了哪些事情?”“五粒豆最后的命運如何?”等問題,并且因為有了自身提問的問題,他們在閱讀中不再被動,而是以積極心態完成閱讀任務。而在學生進行文本閱讀中,筆者進行巡視,并指導學生按照五粒豆的性格特征來進行閱讀,以提升學生閱讀的整體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經歷中,筆者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所指定的教學任務,以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巧用信息技術,提升閱讀興趣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雖然一些文本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很強的聯系,但是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較少,他們不曾見過文本中的場景或未曾體會過文本中的經歷,導致即便讓他們閱讀,他們依然難以搞懂文本的基本內涵或體會文本中的情感。這時,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視頻,讓學生在親眼所見中感受到語文中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觀潮》一課中,文本中采用了由遠及近的寫作方法,其中明顯的詞語有“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過了一會兒”“再近些……”“越來越近……”。如果在教學中只讓學生進行干癟癟的閱讀,他們就會將思維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為此,筆者通過的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呈現了潮水從遠到近的場景。之后,筆者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能體現潮水鋪天蓋地、如萬馬奔騰的氣勢的句子。如此,學生們的興趣十足,紛紛投入到閱讀中,只見他們一邊進行閱讀,一邊進行重要句型的勾畫。如此,不僅提升了學生對作者寫作方法的效仿能力,還提升了學生與作者的情感交匯頻率。
三、精研教學課本,鼓勵發表看法
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緊貼課本核心內容,課本上甄選的閱讀文章,多為大家名篇,對于這些文章,不僅僅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更需要學生進行自由表達,體現文本對學生的影響。但傳統的閱讀教學環境中,教師常常將自己的主體地位突出,而將學生的地位冷置在一旁,師生既無親切的互動,教師也無法知曉學生的閱讀收獲。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提到了教師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權,讓學生產生足夠的主人翁意識。為此,在進行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地位,讓學生在閱讀中針對某一角色或主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彰顯課堂的民主性。
例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文本的主旨對于當今的人們具有高度的警醒作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在閱讀本文之后的感受也截然不同。這篇課文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一篇值得發掘的好文章,可以通過對文的鉆研,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此,有的學生說地球太可愛了,她向人們提供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資源,同時還給人類提供了水資源、森林、生物等可再生資源,可以說,地球賦予萬物生命,哺育人類成長,沒有地球就沒有人類。也有的學生說地球很脆弱,人們總是無節制地開采資源,導致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地球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差,所以,我們要努力保護我們的共同資源,讓地球重返當年的美麗。也有的學生說,保護地球應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可以節約資源,可以多植樹,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等。通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閱讀見地,提升了他們的閱讀積極性,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效果。
四、重視教學反饋,實現教學相長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部分老師認為只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閱讀就開始為學生進行深度的講解,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與教師的講授產生落差,難以提升閱讀的效果。正確的形式應該是,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進行閱讀,更要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難題進行呈現,然后結合學生的閱讀反饋,教師展開針對性的講解,這樣可以實現教學相長,提升閱讀的效果。
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有的問題反映上來,筆者會依據學生反映上來的問題頻率來決定具體的講課形式。一些簡單的問題,筆者讓全班同學回答來解決;而一些難度較大、問題突出的,筆者要求學生認真聽課,并進行重點記錄。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也重視了學生的發展地位,閱讀的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探究,離不開語文教師的大膽嘗試,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心得的分享,讓學生對于文本主題進行大膽的議論,還要結合的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唯有多閱讀,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唯有進行閱讀創新,才能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
參考文獻:
[1]曾紅梅.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40):383-384.
[2]閆冰,張蕾.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35):325-326.
[3]畢銀檜.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