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梅
摘要:德是中華的社稷之基,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民族精神之魂,更是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正是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也能提升小學生們的道德覺悟,幫助小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小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正確認識。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滲透;德育教育
因為語文是一門集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課程,所以現階段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國教育工作者通過教學來提升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就要讓德育與語文聯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使學生們在語文學習、課外閱讀和作文寫作中就得到德育培養,以此來提升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來培養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一、通過挖掘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素材都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積極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深入教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確保學生們在學到課本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如何做人。
例如,筆者在教學《小英雄雨來(節選)》時,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了本課思想教育的重點,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作斗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戰爭時期兒童熱愛祖國、勇于與惡勢力作斗爭的優秀品質。筆者通過談話導入課文,引導學生們回憶《夜鶯的歌聲》一課,通過這一課我們知道了蘇聯兒童是如何同侵略者作斗爭的,那么今天就一起來認識一下中國的小英雄。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們閱讀課文,提醒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通過自己的感受再結合本課來感受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少兒英雄本色,使學生們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并且要將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伴隨自己一生。
二、通過課外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之一,在教學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外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們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語文教師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們的課外閱讀興趣,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們的年齡特點向學生們推薦有關德育教育的書籍,引導學生們會讀書,并且去選好書、讀好書,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也能讓學生們在好書中擴大知識面,才能使學生們了解到“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筆者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筆者向學生們介紹了季羨林先生,他在幼時就堅持八年在課外讀古文班、英文班,最終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學生們就會通過這樣偉大的榜樣在課下時去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除此之外,筆者還評比“閱讀之星”,讓這些會讀書的同學講自己讀什么樣的書、如何讀書、如何理解到書中的精髓展示給其他同學。如此一來,班級內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閱讀風氣,學生們就能感受到閱讀課外書獲得的成就感,不知不覺就能將學生們的正能量喚醒,從而達到滲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通過作文寫作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的學科,語文教師們應該注意到:文如其人,言為心聲,通過寫作可以使學生們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思想,所以說作文寫作是學生內心世界的折射,寫作過程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過程。每一篇作文題目都能影射出出題者的訓練意圖,那么為了在作文寫作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語文教師就應該在作文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做好學生們思想上的引導者,鑄造學生們思想上的“魂”,出一些能夠讓學生們受到德育教育的作文題目。
例如,筆者在教學《雪梅》時,筆者引導學生們了解了故事的大意,使學生們領悟了故事中蘊含的道理,筆者向學生們介紹了梅花的特質:越是寒冷,梅花開得越精神、越秀氣,梅花象征著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梅花的精神也象征中華民族的精神。筆者講完以后學生們都被梅花的精神所感染了,隨后筆者給學生們布置了課后作業:通過《雪梅》你學到了什么?你應該怎么做?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結合自己的個人情感,將自己的內心情感通過文字流露出來,這樣的作文訓練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學到古詩又能讓學生們在作文創作中受到德育的教育。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采用多種方法和渠道,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和課外的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使學生們健康快樂地全面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玲.淺析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8(58).
[2]江瑞峰.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8(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