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祖祥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而作為人民教師,要努力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教學中的點滴里。值得一提的是,思想品德學科,有著良好的示范作用。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學會做人,做一個愛國的人。本文結合思想品德教學實踐和體會,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愛國主義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積極可行的對策,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重大,希望此文能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方面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愛國主義;教學
引言:
初中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課程標準要求對初中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其中,愛國主義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工作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從教材出發,不拘泥于教材,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愛國主義知識,逐漸形成成熟而正確的愛國主義意識。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初中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中學時期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是青年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為此,具有意識形態和道德性的教師不能只看眼前,只看教科書知識,要注意強化中學生的道德品質,主要內容是愛國心。思想道德教科書中記載了許多偉人思想、英雄事跡等愛國主義素材。教師要從教材出發,不拘一格地向學生介紹正確的愛國心知識。這給學生們帶來了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內在想法,并讓他們逐漸形成熾熱、穩定的愛國主義情緒和成熟、正確的愛國主義意識。
(二)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建設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想品德課一直以副科的地位存在于學生、家長,甚至是學校和老師的心中。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國家和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而初中思想品德課正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高度重視思想品德教學,令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祖國的山川河流,熱愛身邊的人和事,關愛生命,貢獻愛心。任課教師要努力豐富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呈現多姿多彩的教學模式,在簡短的課堂時間中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培養愛國主義存在的問題
對于教師而言,各學科的教師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教學任務,彼此之間相輔相成,都是把學生培養成新一代人才的必要條件。思想品德教師更應該擔負起主要的教育責任。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思想品德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教材內容挖掘不夠
思想品德課中的愛國主義教學之所以難以開展一方面在于學生,迫于升學壓力,學生更看重分數,甚至只拿分數說話。而思想品德屬于副科,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教師沒有對思想品德教材里體現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在課堂上,講課形式枯燥乏味,愛國主義內容說教味太重,讓學生覺得太大太空,遠離生活實際。同時,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育,它的多數內容比較含蓄,沒有清晰明確的知識點。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第二單元《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要求教師有意識的主動去挖掘其深度,適當轉變教學方法,努力在課堂上引起與學生間的共鳴,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緒,讓學生感受愛國的重要性,產生愛國的自豪感。
(二)教學方法過于單調
“填鴨式”教學,是多數思想品德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學生記,出習題,答試卷。這樣的教學方法單調,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感。且灌輸式教學嚴重壓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即使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也多數是復制成人化的想法。而不是學生主動思考,經過沉淀后的想法,教師應努力尋找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組織學生與部隊士兵聯合,聽聽軍人的故事;鼓勵學生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演講和比賽等。
培養愛國心的最終目標是把思想改變為持續的愛國主義行為,而并非進行單純的理論說明。愛國主義行為應該被實際培養出來。現在中學政治的教師偏重理論知識,甚至對于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就像紙上談兵一樣。要真正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學生,老師要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揭示實踐的具體方向。比如,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野外學習,讓學生從自己的小事做起,堅持理論指導實踐。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策略
(一)案例教學法
顧名思義,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不同的案例,將教學目標和內容穿插于其中。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并尋找答案。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好的案例容易引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共鳴。課堂內容就無需贅述,精煉的課堂內容有利于為學生減輕負擔。另外,案例教學法也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在人教版九年級的教材中的第二單元第三課《與世界緊相連》這一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舉例子的方式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課堂之上,更發展到生活實際當中。
(二)問題教學法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線,教師要堅持不懈地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讓其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要注重問題的質量。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注意鉆研,反復思考,提出有價值,有益于愛國心的問題。上課時間讓學生拿題目來讀和自主學習。然后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最后,教師進行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并開展愛國心教育。例如:“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國家的責任。百姓何能?”激發大家的興趣一起尋找答案。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實施愛國心教育時,教師如果正確運用該方法,就會從被動轉為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灌輸式教育”,培養學生的認同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情景教學法
學校要帶著許多老師進行課堂討論,徹底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政治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來改變教學方式,不讓學生產生反抗情緒,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情景創設的教學法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提前制定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教學計劃,或將學生帶到劇本中,或讓學生起到相應人物的作用,這種方法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融合學生的情緒,和學生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去自主的思考,融會整個課堂的知識。
(四)從小事入手培養愛國主義
國家是由組織、團體、家庭等小集體組成的大集團,如果學生對小集體產生熱愛,大集團也會受到歡迎。初中生對國家沒有明晰的概念,對小集體卻能夠有明確的認同,學生熱愛小集體,尊重愛護家人同學,重視親情友誼。對初中生進行愛家、愛校、愛班級的教育也會對愛國主義教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要讓學生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習慣,定期收看媒體節目,了解國內外情況,與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系。
結束語:
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同愛國主義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它鼓舞人們前進,發揮巨大的感召力。中學的思想道德課肩負著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的重要責任。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學生是否能夠形成愛國心熱情和資質,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豪感。與此同時,大部分老師要有所領悟: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也就是意識形態和道德的教學,在思想道德這門科目的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只有各門課程互相銜接,相互滲透,才能讓初中學生完成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習,領悟到愛國主義精神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程靖淋.初中思想品德課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有效性研究[J].理論觀察,2018,12:161-164.
[2]李果,楊美誼.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中活動設計的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02:133-137.
[3]傅智文.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情感教學的應用[J].黑河教育,2018,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