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娜

摘 要:以高三一輪復習《走向“大一統”秦漢政治》為例,談談“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與反思。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
如今,在全世界范圍內,正在興起一場構建智慧型、“互聯網+”型教育的教育變革。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正順應了這股潮流。接下來筆者就以高三一輪復習《走向“大一統”秦漢政治》為例,談談“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與反思。
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課前:
1、多渠道收集信息,優化教學設計。
(1)運用好分數學習平臺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點,切實提高復習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根據對學生近期考試的各項數據分析發現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主干知識、歷史線索掌握不牢固;通史意識薄弱;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事物的邏輯關系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要點:通過思維導圖和時空脈絡圖引導學生夯實專題基礎知識,合理建立專題知識結構,系統掌握專題線索和階段特征,有序培養通史能力;通過真題體驗、史料研習等訓練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適應新課改下的高考全國卷的要求。
(2)運用學科網及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等網站搜索教學設計中所需史料及高考全國卷真題。
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因此,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通過史料研習,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探究歷史問題、領悟歷史規律、增強歷史意識。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都要始終貫穿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而高考全國卷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體現更全面、直接,素養的落點指向更為鮮明。因此,高三歷史復習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所學,相應借助高考全國卷真題為載體,指導學生應用所學提出、討論和解決問題,并進行審題方法、解題思路、答題規范等專項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適應新課改下的高考全國卷的要求。
2、利用公共教育平臺,做好課前導學。
高中歷史課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優化課前導學至關重要。優秀的導學設計能夠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課前比較好的完成學習目標,從而節省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利用公共教育平臺推送相關素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空脈絡圖、春秋列國形勢圖、秦朝疆域圖等,布置學習任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繪制有關本專題知識體系的思維導圖;根據材料進行史料研習,思考問題。通過導學設計引導學生預習相關素材并完成學習任務,利于教學設計的順利開展。
(二)課中:
1、巧用希沃進行課堂互動,落實教學要點。
(1)運用白板筆和聚光燈,通過歷史時空脈絡圖,強化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和對歷史核心概念理解。
現行“模塊+專題”的教學內容,淡化通史時序,缺少了對歷史概念、歷史階段特征微觀詮釋。而新課改下的高考全國卷歷史試題,往往在歷史概念的內涵、外延和歷史階段特征上做文章。歷史教師要想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就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加強對歷史概念、階段特征的準確理解和靈活運用,切實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
審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抓住知識專題為核心,確定專題復習重點并形成專題知識網絡。人民版歷史必修1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核心概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專題線索有兩條:(1)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2)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因此,我們在復習過程中要把不同時期各種政治制度的沿革與變化融入這兩線中。
(2)運用授課助手上傳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并進行相應的分析評價,強化學生對專題線索的明晰,建立完整的專題知識體系。
思維導圖是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一個很好的載體,它能使知識體系變得更加全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清晰、高效地學習歷史知識,感悟歷史帶來的心理體驗。在本課的復習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繪制的有關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思維導圖的分析評價,能及時發現學生基礎知識的缺漏點,強化學生對本專題兩條基本線索的明晰。
(3)通過課堂活動中的超級分類,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專題線索的明晰。
通過這種新技術載體下的課堂活動,不僅使課堂教學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強化了學生對核心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理解和專題兩條基本線索的明晰,可謂一箭雙雕。
(4)運用白板筆,通過史料教學和問題教學模式,深化學生對主干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
如:根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節選材料,概括秦王創立“皇帝制”的特點;根據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的節選材料,歸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表現;根據劉芃、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和黃宇仁《中國大歷史》的節選材料,分析秦代所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影響。通過加強對具體歷史材料的講解、分析、討論及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設問,讓學生不僅在實際運用中鞏固知識,還提高了學生從圖文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運用史料解決歷史問題、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等歷史學科能力,也培養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2、利用公共教育平臺,提高復習實效。
巧用在線檢測進行高考全國卷真題體驗,強化對主干知識理解,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在線檢測與批閱,實現師生互動,了解學生當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提高復習實效。如通過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第25“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題的檢測,發現學生對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的專題線索不夠明晰,課后練習應有所加強。
(三)課后:
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學習空間。運用學科網組卷網命制適應性訓練,運用公共教育平臺進行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根據復習教學中學生的知識缺漏,選擇相應的歷史試題強化對主干知識理解。練習應比照高考全國卷試題的樣式,側重能力方法的素養考查,保證其針對性和有效性。抽取學生常見錯誤試題,教師加以分析并提出改進要點;舉出若干同類試題,指導學生應用所學方法觀察、剖析和討論,在應用中規范歷史學科思維方式,提高歷史學科能力。
二、教學反思
本課是高三一輪復習課,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特別突出兩個方面:
(1)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系統掌握專題線索和階段特征,合理建立專題知識結構,有序培養通史能力,并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適應新課改下的高考全國卷的要求。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高中歷史教學,改進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實效。
但由于本課的容量大,上好本課要花費學生較多的課外時間,如何把握好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的結合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如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如何選擇典型素材,如何借助問題驅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切實提高高考復習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10)
[3]羅南海.《新時期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01)
[4]艾興、王坤.《“關鍵能力”的要義、邏輯及其培養》.《課程·教材·教法》2020(01)
[5]葉小兵.《簡論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歷史教學特征》《歷史教學》2017(23)
備注:本文系2020年度漳州市線上教學教研專項立項課題《中學歷史線上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對策研究》(立項編號JKTY20016)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