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毅
【摘 要】西部地方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特征存在底子薄、學習能力弱等問題,加之長期習慣差、自律性不足等因素,進而導致缺少自信、更加消極等問題,有惡性循環之勢。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引導西部地方職業院校的學生健康成長,整個社會都必須認真去思考與對待,西部地方職業院校的思政老師更是首當其沖。在新時代要求下,西部職業院校的思政課需要從“專”到“雜”的突破,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秉持終身學習的專業態度。據此,可以在相關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尤其是一些經典效應,例如采取羅森塔爾效應、超限效應、登門檻效應指導相關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西部地方職業院校;學生;社會心理學經典效應;運用
一、本地職業教育現狀及學生現狀
(一)本地職業教育現狀
現在,國家大的職業教育環境很好,但較之于其它發達地區,我們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的教育組成有其特殊性,我們的生源決定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著這樣和那樣的行為偏差和不良習慣。如何通過我們有效的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們的學生能成人、成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應該是我們職校教師,尤其是思政教師的核心責任和核心價值所在。這也對我們職校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實現從“專”到“雜”的突破,要樹立終生學習的職業態度。
(二)學生現狀
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條件下,由于所處的客觀環境(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致使我們有相當一部分職校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例如家庭的糾紛、父母的離異造成學生抑郁和冷漠,學習適應性差,具有自卑心理,厭學、焦慮,缺乏奮斗動力,迷戀情感、網絡游戲等。因為這部分學生的存在,使得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困難重重,同時也影響著院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如何使職校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取得學習進步,做到全面發展,成為和諧社會的合格成員,是新時期高校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二、教育心理學學習運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正確認識、積極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我們職業院校面臨的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而此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校教師,學習并學會一些基本的心理學原理與分析,并能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了。
談到學校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對于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不能一開始就以貼標簽的形式將他們區分開來,比如中職生、高職生、本科生等,其實他們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自然人,從孩童——少年——青年,我們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作為一名自然人的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如果能找準這個點,就能讓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基于此,筆者一直在嘗試將一些心理學知識,特別是一些心理學經典效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現在有所收獲。
三、心理學經典效應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一)羅森塔爾效應
2012年筆者承擔起了所在學校機電學院汽車維修專業的一個班級,成為一名班主任。全班45人,全部是男生,絕大部分中考成績不到150分(總分750分),還有部分是初中沒有畢業就開始闖蕩社會,最后又選擇重新讀書的學生。班級學生總體素質很低,參差不齊,班級管理難度很大。可是,雖然復雜,但也有規律可循:班上違規違紀的、愛挑事的,永遠都是那近七八個人,但是你可別小看這七八個人,他們很多時候帶來的對班級的負面影響如果不加以干預的話往往會無限擴大化。問題出來了,對于這幾個人,我們按照常規的教育教學手段,很難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有時候有效果,也是暫時的。基于此,筆者引入了“羅森塔爾效應”,只是有所變通。筆者邀請了州內幾家4S店的部門負責人進到班級做了一次實踐教學,最后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對各組學員進行點評,并有針對性的對那幾位所謂的“問題學生”進行了正向較高的點評,而后不定期的對他們表達關切。后面發生的印證了“羅森塔爾效應”的可操作性,這七八個學生慢慢的不再是班上的問題源頭,實習就業時竟能交出全部合格的成績單,其中有五名學生現在是所在公司的技術骨干。
(二)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而這種在時時“超限”的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學生,當他們來到我們學校,暴露在各種問題和困難下的時候,如果我們的教師的教育方式還是他們父母模式的延續的話,結果可想而知。
可見,父母對于孩子、教師對于學生的批評都有一個限度,不能超過限度,而至于如何把握這個限度,又需要我們對我們的對象有一個基本的人格心理分析,把握住對象的心理承受的底線,其實這并不難,在我們與學生有過兩到三次的問題探討性接觸后,基本就能對其心理、情緒的轉換點有了一個相對合理的預判,同時借鑒“共情”技術,在談話中創造一種親切而友好的氛圍,春風化雨、循循善誘。“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做到“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尤其要做到“就事論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甚至被放大化,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三)登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費里德曼和費雷澤的一項研究證明,讓人們先接受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漸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門檻效應”。
有這樣一種現象,筆者相信我們所有的職校教師都有過同感:在精心準備的各個課程中,我們會設立許多問答環節,可是我們的學生給我們的反饋卻是極度消極的,“不知道、沒想好、不清楚”是我們得到最多的回答。此時,我們就可以適當引入“登門檻效應”。在我們提問之前,不妨先降低前面問題的難度,給我們的學生一些最最基本的問題,讓他們能融入到你的環節中,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對于那些已經給過你類似于“不知道、沒想好、不清楚”的回答的學生,不要著急去指責甚至是挖苦,不妨也先讓他坐下,在后面的上課中,特意給他增加一個難度系數較低的問題,從而讓我們的學生能在課上始終處于一種緊張而又積極向上的氛圍中。
四、總結
心理學是一門很大很深的學問,但在工作實踐中探索發現,將現代心理學中的相關理論和技巧運用到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尤其是運用到我們的思政課堂,去并進行融合與創新,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果,提升管理成效,而且能在學生在知識學習和心理養成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終身學習是師德修養的時代要求。雖然我們的教師承擔的課程不一,年齡結構也不盡相同,但是“活到老學到老”,在身為人師的同時,我們本質上也是個“學生”,我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不斷的給自己充電,在實踐中不斷進取,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精益求精,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如果我們只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在時代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就會逐漸被社會所淘汰。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秉持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職業理念,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中,堅持終生學習的職業態度,我們的職業教育之路會走的越來越寬,我們培養的學生也將能更好的融入我們高速發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包昆錦.《職業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行動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1):57-60.
[2]鄒麗宜,吳鐵等,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8.21(3):57-58.
[3][美]阿倫森等.社會心理學[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2012.
[4]孫炳海.關愛與共情:心理學視野中的教師職業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