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超 張家瑞
摘 要: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在漢語詞典中,理論是“指概念和原理的體系,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正確的理論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來源于社會實踐,并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所以,我們需要用一些實際的案例來解釋和驗證社交媒體的傳播特點。
關鍵詞:“英國死亡貨車”事件;社交媒體;傳播;解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032-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時空視角下的信息傳播規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TQB007
一般認為,社交媒體是在2005年的倫敦地鐵爆炸案中登上傳播舞臺的,在此之后,隨著移動寬帶傳播技術的發展,3G、4G、5G的相繼投入使用,社交媒體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2012年的美國大選中變成了“主導性”,在2016年的大選中又成了“決定性”,出現了主流媒體所構成的輿論矩陣無法影響選情,“社交媒體戰勝了傳統媒體”的極端案例。社交媒體呈現出生態化[1]和時空維度[2]的特點。
一、“英國死亡貨車”事件的社交媒體呈現與解釋
2019年10月23日1點30分,在英國東南部埃塞克斯郡一工業園區發現一輛冷藏集裝箱貨車,集裝箱貨車上藏有39具尸體,引起包括英國政府、中國政府、越南政府和各國媒體的高度重視。10月24日10點40分英國警方通報中國使館死亡者疑似全部為中國人,11點01分BBC報道死亡者全部為中國人,11點37分埃塞克斯警方發布官方聲明,死亡者據信全部為中國國籍,10月25日BBC(英國廣播公司)與英國衛報報道稱有可能其中6人是越南國籍,《衛報》還轉引某專家意見聲稱越南人到中國后再偷渡到英國,所以可能拿到中國國籍,11月1日,埃塞克斯警方聲明稱39人全部為越南人,至2019年11月7日越南公安部門確認死者皆為越南人,11月8日聯合英國警方一同公布死者名單。
此事件在中國傳播的重點是,BBC在10月24日發布消息后,25日中國《環球時報》與其主編胡錫進都發文稱:英國對“中國人”死亡負責。25日中國外交部記者發布會上,有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提問,原文如下:“關于在英國發生的悲劇,我們理解目前詳細信息有限,但希望你提供一些背景。你之前提到,為慶祝中國過去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進步,本月初中方舉行了國慶相關活動。但中國公民卻通過這種極端危險的方式離開中國,他們是出于何種動機?外界應該如何理解?”華春瑩回復對方“先入為主”并予以駁斥,中國多家官方媒體跟蹤報道并發布評論,其中南方周末發文稱CNN在吃“人血饅頭”。
二、“英國死亡貨車”事件的社交媒體呈現與分析
第一,此事件的媒體呈現總體而言受到媒體界關注較多,是一個在短期內具有話題性的事件。本文以“英國死亡貨車”“英國死亡集裝箱”“英國貨車慘案”“英國埃塞克斯貨車事件”“英國卡車尸體案”“英國集裝箱藏尸案”等為主題詞,在主要搜索網站進行搜索,截至2020年2月18日,以“英國死亡貨車”為關鍵詞,百度有約26,900,000條數據,谷歌有約8,530,000條數據,新浪微博有約419條數據。其他搜索結果大體類似。
此事件在社交媒體中的呈現,以新浪微博為例,從10月24日到11月9日共257條推文,其10月26日央視新聞官方微博中的央視熱評“CNN欠39個遇難者家屬一個道歉”,獲得3900多萬次播放,多家媒體的多日報道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其中超過千萬級點播量的有30余家。關于死亡貨車的社會輿論徹底被點燃。在最直接相關國家,用越南語輸入關鍵詞“39人在英國死亡”和“39人在貨車內死亡”,在Google(谷歌)、Videos Link(視頻鏈接)、YouTube(優兔)上搜索,發現Google搜索結果為48,300,000條,Videos Link的60多條新聞都有幾百萬的點擊量,YouTube檢索結果100萬以上點擊量的有18個,對比發現其媒體反應還沒有中國火爆。
第二,與中國相關的報道路徑。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個事件的邏輯是清晰的,24日英國官方和BBC發布:“中國人”偷渡死亡在集裝箱中,中國政府跟進調查,官方媒體央視、環球時報、胡錫進等都第一時間發聲。此事件以對中國人“人格侮辱”的形式進入中國輿論場的視野,形成了較大的社會輿論。
第三,通過對此事件的分析,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事實無關,傳播有關。我們通過對整件事情的考察,會發現此事件與中國事實上毫無關系,運輸雙方不是中國人,犯罪嫌疑人不是中國人,遇難的也不是中國人,但是在中國卻掀起了較大的輿論關注。其次,此事件具有調動情緒的關鍵詞。由于警方公布的消息和BBC早期誤導報道中國官方和中國媒體介入此新聞事件,其主要傳播的關鍵詞是“非法偷渡、中國人、死亡”。這都是具有調動情緒的關聯性的詞。最后,事件真相、媒體發生、政府表態、公共輿論都處于無準確信息的變化中。
三、科學哲學對“英國死亡貨車”事件傳播實踐的解釋
首先,關聯邏輯。在信息傳播中有兩種傳統的邏輯,一種是時間邏輯,一種是事件邏輯。在此事件的社交媒體傳播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三種邏輯的存在。事件毫無直接的事實的關聯性,即運輸的人不是中國國籍,死亡的人不是中國國籍,調查方也不是中國國籍,事實牽涉國家也不包括中國,但就是這樣一個事件,在10月24日到11月9日卻從中國政府、中國官方媒體、中國民間輿論中掀起較大波瀾。原因是本不相關的事件因為被強行信息關聯之后的結果,主要焦點有兩個部分,一是警方24日的通報和公告,二是BBC的報道,將兩個國家強行關聯起來,同時將中國受眾強行拉入該輿論場。如前文所述,相關性的重點是情緒引導,相關邏輯也存在強相關和弱相關,強與弱的區別就在于情緒的關聯程度。通過此案例能夠明顯看出,中國的輿論場是最“暴走”的,因為情緒被調動的最高漲的就是中國的輿論場,所以此次事件是一種典型的強關聯關系。
其次,不確定性在社交媒體傳播中的重要性。我們從“英國死亡貨車”事件中發現,促成此次事件傳播高漲的主要原因還包括事件的不確定性。我們知道傳播就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此事件在傳播最劇烈的時期(10月24日~10月29日),事件真相是不確定的,媒體口徑是不確定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不確定的,基本上從“現在”到“未來”都是一種不確定的變化狀態,從事件到預期都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所有參與方都通過自身意志去解讀此事件。所以,我們通過此事件能夠看出,降低不確定性以及增加傳播準確性的概率是多么重要,最大的不確定性來源于事件和傳播報道的雙重不確定性。
四、結語
通過對社交媒體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在思考社交媒體時,關聯邏輯是觀察社交媒體傳播的重要邏輯因素,同時要承認信息內容、信息傳播過程的不確定性是一種基本事實,傳播過程中情緒是最關鍵的傳播動力。傳播信息依托情緒,解讀信息依托情緒,可以說在此事件中,真相是基礎,而社交媒體傳播的走向是情緒的漲落。情緒的“漲潮”和“落潮”是關系到整個“情緒場”傳播的關鍵。之所以與中國完全不相關的事件能在中國輿論場產生強大的輿論,事件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是從一開始英國官方和BBC所發布的信息就是調動中國社交媒體輿論場“漲潮”的“颶風”,官方發布“中國人、偷渡、死亡”等詞,這些詞連在一起,激發的是一種不可被侮辱的民族情緒,而最后此事件在中國社交媒體輿論場的“落潮”也是來自事實的水落石出,產生被侮辱的情緒的事實沒有了,情緒也就消解了,沒有了情緒的傳播就僅僅是信息的發布了。所以,這個事件讓我們看到了情緒在信息之間的強大作用,可以說在社交媒體的傳播過程中,情緒起到的是黏合信息的作用,從某種角度來看,情緒甚至決定了社交媒體傳播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張興動,馬建元.“互聯網+”視頻傳播與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J].傳媒,2017(19):43-45.
[2] 董超,劉笑盈.時空維度與影像生態:媒介融合視野下的影像觀念[J].中國電視,2018(09):33-34.
作者簡介:董超(1983—),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研究生,博士,副教授,教師,研究方向:國際新聞,理論傳播。
張家瑞(1984—),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研究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電影學,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