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靖 張清安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謠言通過網絡迅速傳播。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眾多食品企業的聲譽,還對社會的和諧運行產生沖擊,埋下隱患。基于此,本文全面系統分析網絡食品謠言傳播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達到凈化網絡空間、消除網絡食品謠言,為人們“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保障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謠言;食品安全;傳播原因;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035-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陜西師范大學2019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綜合研究項目資助成果,項目編號:19JG42
一、引言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食品安全謠言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2018年,第八屆食品安全論壇報道:將網絡謠言所涉及的領域進行分類,食品類謠言占比高達45%,位居第一,微博、微信更是將食品安全推向風口浪尖的謠言重災區。[1]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發布的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中公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和十大熱詞,冠以“震驚”“致癌”“中毒”等危言聳聽字眼的標題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恐慌。針對這些食品謠言,人們往往分辨不清,無所適從,有的甚至盲從。因此,如何治理食品謠言已成為當前社會急需解決的重要民生問題之一。
二、網絡食品安全謠言產生的原因
(一)消費者非理性辨別與盲從
大多數消費者都曾因知識的不完整或信息不對稱而誤信過謠言,錯買過商品。其中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年輕人所占比例也逐漸增大。針對前者來說,關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大多比較局限,辨別專業問題能力較弱,易被謠言誤導。同時,許多老年人思想較為單純,容易上當受騙,尤其對于保健食品的謠言毫無抵抗力。此外,他們的生活大多比較閑暇,圈子較窄,遇到“新鮮事”隨手一“轉”已成習慣。對于部分年輕人來說,當他們在接收到某些食品安全謠言時,有的充當了“吃瓜群眾”,無所作為;有的疲于思考,沒有主見;有的盲目跟從,成了謠言的新傳播者。歸根結底是他們喪失了好奇心理,沒有了質疑精神,缺少了理性判斷,最終使得謠言四起。
(二)商家為利益故意誘騙
以保健食品為例,近年來,年輕人對養生較為熱衷,從而引燃了保健食品市場的熱潮。許多商家為了利益也不顧原則,有的冒充專家忽悠、嚇唬消費者誘導其購買;有的利用廣告“神吹”將其產品包裝成“神藥”。[2]因此,隨著保健食品謠言的產生,越來越多名不見經傳的“保健食品”也橫空出世,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此外,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19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指出,網紅直播帶貨的新型銷售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夸大不實宣傳,甚至銷售“三無”產品、變質產品等問題。[3]可見,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有遵守規則意識,不少商家為了利益編造謠言,故意誘騙消費者。
(三)自媒體準入門檻低,謠言蠱惑性和隱匿性強
潘金瑩認為:自媒體時代下媒體準入條件的放寬造成了網絡信息過于龐大,難以把關,并且許多媒體過于注重信息熱點度而忽略了事物的真假性,使得一些不真實的信息肆意傳播。[4,5]盡管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種自媒體的出現為公眾生活帶來了娛樂,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準入門檻較低的自媒體的興起,恰恰給某些不法分子傳播食品謠言提供了更多“機會”。
自媒體制造謠言的目的主要有兩類:一是為了敲詐勒索和故意抹黑競爭對手。造謠者通過憑空捏造事實,自導自演,炮制“證據”,對企業進行威脅勒索,甚至有一些別有用心的競爭對手通過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謠言,企圖謀取不當市場利益。二是自媒體與廣告商形成了一條利益鏈。[6]自媒體往往以多閱讀量和粉絲數為目標,肆意推送類似“這五樣菜千萬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誰!”“震驚了,某食品竟……”這些故意聳人聽聞、故弄玄虛標題的網文。[7]當這類網絡食品謠言點擊量達到一定標準后,廣告商就會入駐,在文章內植入廣告,從而為公司帶來豐厚的廣告費。許多公司為了吸引流量,旗下往往設立眾多公眾號,舊謠包裝變新謠,最終謠言傳播圈子越來越廣。
(四)政府監管不夠全面,存在漏洞
網絡上食品謠言傳播快、傳播廣,監管難度過大,政府難以做到滴水不漏。同時,現實中食品行業準入基礎門檻較低,而食品犯罪立案相關法律法規門檻高,一旦出現問題,某些條款根本無法執行。
此外,目前政府對鄉村食品安全的監管技術手段仍比較落后,監管隊伍力量薄弱,導致造謠者有機可乘。在發展較為落后的鄉村等地區,村內基礎設施不完善,村民文化教育程度低,食品安全意識淡薄,對網絡食品謠言辨別能力弱,常常為了貪圖小便宜而聽信謠言,降低了對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從而購買一些假冒劣質產品,最終釀成悲劇。[8]
(五)食品行業協會服務不到位
許多行業協會參與食品謠言治理的積極性、能動性不強,自律意識薄弱。對本行業產品、質量服務、競爭手段、經營作風等的監督管理存在疏忽,未協調好企業之間的競爭行為和提供應有的服務,使得部分企業利用自媒體造謠等手段故意抹黑競爭對手,造成行業秩序紊亂。
綜上所述,網絡食品謠言傳播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治理也需從相應方面有針對性地展開。
三、解決網絡食品安全謠言傳播的對策
(一)從消費者層面來說,消費者應通過學習了解食品安全知識,保持理性頭腦,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首先,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識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消費者既可以通過參加相關科普講座獲取有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如食品伙伴網、小木蟲網、各級政府部門科協網站等)來學習食品相關知識,從而增強辨別食品謠言的能力。
其次,在面對不確定的言論時,要保持好奇心、勇于質疑,通過查閱相關權威文獻進行驗證,而不是被某些食品現象、言論給牽著走,爭做理智的辟謠者。當然,消費者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時要求真務實、謹慎言行,守住道德底線。
最后,要學會增強維權意識。當被不實言論誤導后,可通過消費者協會或新聞媒體等途徑尋求幫助。
(二)從商家層面來說,商家應遵紀守法,主動維護市場秩序,努力打造有安全保障的產品與服務
首先,商家在食品生產銷售過程中一定要有規則意識,不可唯利是圖。在食品質量上做到無懈可擊,謠言自然無處可乘。
其次,商家在人員資質方面要有嚴格的篩選與把控,定期對員工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并考核,讓每個員工都能規范生產操作,了解產品特性,確保產品質量。
再次,商家還可在產品上實現生產過程的可視化標注。消費者在購買時通過“掃一掃”就可以看到該產品在加工、包裝、運輸各個環節的質量狀況,讓消費者買得放心,造謠者無從下手。
最后,商家還可以通過開展講座或發布會對產品相關謠言進行澄清,及時回應公眾關注的問題,盡量減少謠言的擴散。
針對目前“網紅帶貨”等銷售方式,電商平臺需要完善誠信評價機制,將用戶評價、舉報情況、監管部門調查處罰信息等記入系統。對于情節嚴重、污點信息較多的“網紅”直接拉黑,取消其直播帶貨資格,從而保障消費者的權益。[9]
(三)從新聞媒體層面來說,新聞媒體應注重信息的核實、言論的把控,利用技術加大監測力度,阻斷謠言傳播
對于新聞媒體,一是在言論方面一定要進行自我約束,做到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不要給造謠者留下可鉆的空子。二是要謹慎處理群眾的舉報信息,全面核實分析后再采取相應措施。三是對當時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做到緊密跟蹤、及時報送,給群眾以適時安撫與正確引導。
對于目前流行的各種自媒體平臺,盡量提高準入門檻,完善用戶資料,做到信息跟蹤。針對微信、微博等類別謠言的溫床,可以加大監測力度,對含有夸張字眼的標題、推文進行準確識別,幫助監管人員更快速找到造謠者,防止大范圍傳播。
(四)從政府監管層面來說,政府應從教育、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根據國情做出相應改革,加強對鄉村等基層地區食品安全的監管
政府作為最具權威性的代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大力開展食品科學教育宣傳工作。將食品安全知識納入幼兒園、中小學課程計劃之中,征集各大高校等機構食品專業人員編寫科普教材,大力提倡“食育”,讓孩子們從小就有食品安全意識,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此外,各地區政府可定期在社區、企業、學校中進行科普宣講,從而逐步改善目前群眾對于食品相關知識不足的狀況。
二是政府可以專門設立一個舉報網站,并設立現金獎懲制度,從而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治謠。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溯源處理,阻斷謠言傳播后建立謠言案例庫,并放置于網站中,從而起到科普作用。
三是對于被造謠的產品,政府可以交于第三方檢測機構,從而增強檢測結果的說服力。
四是在鄉村等基層地區加大開展食品安全教育,同時設立食品安全咨詢機構,對網絡上關注度較高的食品安全事件做出解釋,并為公民在網上或生活中遇到的模糊信息提供咨詢服務及幫助。
五是重新審視食品安全生產法規,對于一些有爭議的規定進行商議與修改,對于懲罰力度依處罰對象進行調整。
(五)從行業協會層面來說,協會成員應加強行業自律意識,采取一定措施調動積極性,提高服務職能
為調動行業協會中會員的積極性,食品行業協會可以設立年終匯報考核制度,鼓勵會員積極投入服務工作中來。加強對企業之間不良競爭的管制,對表現突出的行業成員通過信用評級、業內通報表彰,多渠道(如通過協會會刊、網站、官方微信、微博、新聞媒體等)廣泛宣傳。[10]對沒有業績、無所作為的會員進行適當的懲罰,通過行業自律、相互監督的方式來規范企業行為,間接阻斷網絡食品謠言的產生。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食品謠言傳播泛濫早已成為常態。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它的治理需要消費者、商家、政府、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多方人員共同發力,集各方人員智慧共筑美好網絡環境。唯有全社會人員共同參與,網絡上食品謠言才可能有所控制,舌尖上的安全才會有所保障。
參考文獻:
[1] 付麗麗.網絡成食品謠言重災區[J].中國報業,2018(21):106.
[2] 鄧勇.新媒體傳播虛假錯誤養生保健信息多維規制探討[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8-23.
[3] 崔曉麗.“直播帶貨”:誰為產品質量負責[N].檢察日報,2019-11-13(008).
[4] 王佩.自媒體時代微博謠言的危害與治理[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2):161-162.
[5] 潘金瑩.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產生、演變及控制路徑[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7):220-221.
[6] 王娜.微信謠言的傳播機制及治理研究[D].浙江傳媒學院,2019.
[7] 王榕.微信平臺中健康類謠言傳播問題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16):24-26.
[8] 胡立彪.偏遠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不能放松[N].中國質量報,2019-11-18(002).
[9] 李英鋒.“網紅帶貨”應依法監管[N].中國消費者報,2019-11-01(001).
[10] 劉文萃.食品行業協會自律監管的功能及實現機制研究——基于協同治理的分析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07):146-148.
作者簡介:劉嘉靖(1999—),女,河南南陽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食品質量與安全。
通訊作者:張清安(1976—),男,河南南陽人,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物理場加工與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