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人們習慣將影視作品中塑造的各色人物分為正派和反派。反派人物具有的故事性、矛盾性和反派性的特征多成為劇作中理性與欲望的矛盾載體。他們的存在也和正派人物一樣具有社會價值和審美意義,能有力地調動演員和大眾的審美情感和情趣體驗。另外,對扮演者而言,不僅能給予別樣的人生體驗,對其拓寬戲路和精進技藝亦大有裨益。
關鍵詞:藝術價值;影視作品;反派人物;藝術反思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100-02
一、反派人物存在的價值
(一)激發大眾子人格的挖掘
反派人物所表現出的令人憎惡的一面通常會激發隱藏在大眾內心深處的陰暗一面。榮格在“人格面具”中提到,人類在無意識模式中有一個暗影現象,一個人會有很多面具,每一個面具都代表一個子人格,或人格的某一個側面。這種現象是隱藏在人類體內最不容易被人發現的自發的和不會為人所知道的潛在現象。這種現象會使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沖動感、不道德感和攻擊性的趨向。人格面具的存在對于人的生存來說是必需的,它確保了我們和所有接觸到的人,甚至與那些我們并不是十分喜歡和想接觸的人一起友好地、平靜地相處。人們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采取某種約定俗成的集體態度,不惜犧牲自己的個性去扮演某種特定的角色。[1]觀眾對演員扮演角色的認同也就是對自己內心這一子人格的認同。但是,如果演員或大眾僅僅認同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會相應地受到排斥,發生這種情況時被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會逐漸變得和原來的自己越來越陌生,使自己變得十分矛盾和尖銳,很可能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嚴重時可能產生心理疾病。每個人精神中都有較隱蔽的暗影部分,當自我與暗影無法協調時,很容易將不道德和具有攻擊性的一面表現出來,無法與他人相處。[2]只有當人充分認識自己和人格面具進行協調,才能活出新的自我,得到自我提升與滿足。
(二)激發演員創作的主體情感
反派人物也并不都是純粹的壞,也許背后有著讓人為之動容的隱情,所以人們對反派角色并不一定都是恨之入骨的,有時也會為反派人物的逝去惋惜流淚。正是因為反派人物處理上具有復雜性,大多數演員把飾演反派人物視為一種挑戰。反面人物不再是作為傳統“臉譜化”的形象出現,而是對于人物的出身、人生經歷及人物性格有著精致又詳細的刻畫。[3]
例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家暴題材的電視劇,馮遠征老師通過反復揣摩劇作家在寫安嘉和行動時的心理依據后認為:安嘉和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病人,一個先天性心理扭曲的人。整個劇中最難的不是打老婆這一行動,而是把行動合理化,讓觀眾感受到這個角色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的。對于安嘉和來講,每一次打老婆都不是在發泄自己的憤怒,而是發泄委屈,他認為我告訴過你不要和別人講話可是你不聽,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尋找在妻子身上的存在感和尊嚴感。用這種委屈的被害者心態給自己的行為一個合理的解釋,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演員在初步進入表演行業時,多半會體驗反派角色。當一個演員愿意嘗試走進一個不喜歡的角色挖掘內在情感時,演員的功力也在慢慢進步。馮遠征老師扮演有家庭暴力的醫生角色——安嘉和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見到馮遠征老師都不寒而栗,看到馮遠征老師的笑容也會跳回到劇情中,似乎下一秒就要見到青筋暴起、雙目怒視的安嘉和,這正是角色塑造成功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應。
(三)大眾情緒的轉移對象
反派人物給大眾帶來的震撼或者啟迪,是當觀眾挖掘到一個反派人物的背后故事或內在隱情時會對反派人物產生一種濃厚的興趣,從而彌補或者豐富大眾的情趣口味和心理缺憾。
影視作品中所演出來的看似虛擬的故事,通常是有現實生活寫照的,是把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搬上了熒幕。電視上演員塑造出來的人物反映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現實寫照的。因為現實生活中幾乎無完人,所以相對來講有不足之處的反派人物更具有真實感,更容易對觀眾產生現實意義,對應對現實生活的情緒調節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正義的或者像正派角色一樣完美,但是人無完人,人們會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轉移到正派人物身上,或者想象自己是正派人物,通過這種方式滿足自己的正義感。以《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為例,觀眾對于安嘉和形象的害怕、討厭或者覺得他可憐,都是自己現實生活情緒的表達,將自己帶入或站在道德角度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像是在生活中碰到“扶不扶”的問題時,很多人會因為怕惹禍上身而選擇不扶,但同樣的一部分人,當看到別人沒有做自以為正義的事情時,就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用上帝視角評判這樣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擁有“英雄情結”,但同時也都隱藏著懦弱因子,只有通過這種情緒遷移的方式,人們才會毫無顧慮地將自己的英雄情結最大化,獲得一種自我成就感、自我認同感和存在感。
二、反派人物帶來的藝術思考
(一)帶給社會的藝術反思
刻畫出具有正能量的正派人物是社會的需要,社會需要這樣的人物來弘揚正能量,凝聚大家的核心力量一起見證真、善、美的追求,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反派人物的價值也不可低估,我們在體會到人世間美好的同時,也應懂得社會的險惡,而反派人物的存在就是告訴我們生活的坎坷,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生活、對待坎坷,解決困難,保持一種積極陽光的心態。社會在發展,時代也在進步,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受到媒體的“控制”,所以這個時候媒體中的反派勢力就需要格外被關注。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社會風氣的變化,“古惑仔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殺馬特的時代”也已經成為復古潮流,現在是法治社會,法律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正義力量。
(二)帶給個人的藝術反思
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正確地看待反派行動,一些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或者一些心理扭曲的人反而會利用這些反面情節,對他人、對社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很多青少年在看到帶有血腥暴力的場面后也會萌生這種暴力解決問題的想法,在受到欺負時也想像電視中角色演出來的一樣,用暴力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未成年人心智成長還不完善的表現;甚至一些恐怖片中出現的變態殺人狂,在刺激觀眾心理的同時或許也會讓心理不健全的人產生同樣的欲望;又或者,劇中人物與自己的經歷相似,便產生了效仿的行為。很多人在看完一些影視作品以后會產生自己的價值判斷。對于有的人來講,反派人物是罪惡的,正義之心促使他們站在正義的一方去譴責他們;但部分人會產生效仿行為或者認為反派人物的行動讓他感到刺激并崇拜,當產生這種想法時,我們就要開始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了。雖然由于生活遭遇或者其他問題導致一些人會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但我們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有健康的心理、積極陽光的心態,學會在反派人物身上尋找閃光點和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不是僅僅從一個方面、一件事或者與自己處境相似的情況去片面地判斷一個人、一件事正確與否,要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人物,才能防止片面化,進而產生刻板印象。
三、結語
雖然我們看到的電視劇、電影和話劇大多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但我們還是要分清虛構與現實,要明白影視劇作品都是把人的好與壞放大處理過的,所以我們面對現實生活時還是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模仿一些暴力或者犯罪的不正確行為。也正是劇作中反派人物的邪惡、卑鄙和不堪,我們才能最大化激發深藏在心中的正義。不管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生活中,正邪勢力彼此交織,此消彼長,這就是生活的現實,而我們要學會運用正派人物的正義力量和反派人物面對目標勇于追求的勇氣面對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郭燕燕.認識我們的人格面具[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2,30(04):13.
[2] 田恬.反派人物在戲劇表演中的藝術價值探討[J].黃河之聲,2016(13):118.
[3] 董芷微.論正反人物在影視劇中的角色塑造——以《人民的名義》為例[J].戲劇之家,2018(13):90.
作者簡介:李永紅(1996—),女,山西古交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