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報道曾被譽為傳統媒體的“法寶”。新媒體條件下,隨著信息傳播碎片化走勢的趨強,深度報道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風口”。本文就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困境和挑戰進行分析,并為其未來的創新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深度報道;選題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141-02
深度報道打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報道框架,圍繞“誰”和“怎么樣”兩個要素,既著重揭示事實內核,又不忘展現宏觀背景,曾經受到受眾的熱捧。隨著互聯網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涌現,舊有的信息傳播格局被徹底打破,信息碎片化現象十分突出,擠壓著深度報道的生存空間。在媒體融合進程逐漸加快的當下,有必要對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選題等流程予以創新、再造,完成“自我救贖”,為實現良性發展掃清障礙、創造條件。
一、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憂與喜
深度報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我國深度報道從20世紀80年代逐步興起,如《中國青年報》的《特別報道》、《南方都市報》的《深度周刊》等,后延伸到廣播、電視等媒體,如央視的《新聞調查》等。這種報道題材采取多維思考的方法,不再孤立地報道某一個事件,而是圍繞一個中心事件或觀點合理組織新聞要素,實現立體化、多維度宣傳,往往能收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的是傳統媒體的生存壓力倍增。傳統媒體所獨享的深度報道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沖擊。首先,“全民記者”現象動搖了傳統媒體信息采集和傳播“主力軍”的地位,助推了信息的海量化和傳播的便捷化;其次,碎片化趨勢的強化讓大體量、沖擊力強的深度報道有點“水土不服”,并有被打入“冷宮”的危險;最后,新媒體也紛紛涉足深度報道領域,搶灘深度報道市場,推出了一批形式新穎、平臺多元的深度報道作品,一步步蠶食著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領地。
新媒體的勃興并不預示著傳統媒體的“滅亡”,也不等于判了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死刑”。傳統媒體深度報道完全可以借助和新媒體的融合,創新求變,挖潛固有的優勢,釋放出新的能量。拋開媒介形態、技術水準等因素不說,內容生產力依然是傳統媒體的稀缺性資源。因此,傳統媒體應當把“內容深度”作為一個優勢選項,做優做大深度報道,有效改變深度報道全面淪陷的尷尬。之所以這么說,一方面,是因為傳統媒體的“把關人”角色,能夠保證深度報道主題的嚴肅嚴謹和高質量生產,彰顯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另一方面,傳統媒體成熟的生產機制決定了可以“慢工出細活”,充分調動機制、人力等優勢資源,最大限度地契合受眾對新聞背景、前景預測和后期進展等多元化需求,最大限度地“賦能”深度報道,以新的姿態和新媒體競爭,繼續保持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1]
二、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深度報道選題的創新策略
創新是動力之源,也是新媒體條件下傳統媒體深度報道殺出重圍的不二選擇。新媒體背景下,“內容為王”依然沒有落伍,依然是傳統媒體深度報道創新務必遵循的準繩。因此,應當強化對選題這一環節的把控,以好的選題、優的報道、新的內容影響受眾,繼續鞏固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在選題時,應當堅持以下策略:
(一)“深”字至上,不做偽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曾是傳統媒體應對電子媒體競爭的“法寶”,更是新媒體背景下提升影響力的“資本”,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深”的追求。快節奏、淺閱讀、碎片化時代,多數人會不自覺地滿足于追逐信息的表面化和便捷化,但這絲毫改變不了深度報道依然是“重磅炸彈”的現實,依然有很多受眾喜歡細細研讀這些深度報道。他們的目光沒有停留在事件本身,不滿足于信息的簡單解讀,更樂意對事實背景、原因、結果等諸多深層次信息的追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更希望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借助若干突出的事件去捕捉時代動態、把脈社會萬象、預測未來趨勢。因此,傳統媒體深度報道還是應該抓住“深”字不放松,圍繞“度”字做文章,尋根問底、探幽索微,源源不斷地為受眾提供更完備的事實、更深廣的背景、更詳盡的細節、更深邃的分析,以此營造“尖叫效應”,牢牢地吸住受眾的眼球。如若只是材料的無序疊加、觀點的照抄照搬和模式的死搬硬套,受眾就不會買賬,就要“罵娘”。這些披著“深度”外衣的偽深度報道只能是“皇帝的新意”,只有量的廣度,而沒有質的高度,既不能給受眾傳遞有高度、有溫度的信息,又有損傳統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近”字至上,離生活更近些
貼近性是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說到底是因為做到了“聞”其所言之事,被受眾關注。作為有別于一般新聞的深度報道,更要堅持不走尋常路,做到選題從受眾中來、報道到受眾中去,盡可能地貼近事實和受眾。
深度報道選題必須聚焦熱點、焦點,報道群眾身邊的人和事,必須強化人文關懷和“問題意識”,立足于為群眾排憂解難、解疑釋惑。當然,強化“問題意識”并不是一味地“挑刺找茬”,而是要貼近社會、貼近社會、貼近群眾,走到基層一線去,沉到社會生活中,融入人民群眾中。既要用犀利的眼光洞悉民生問題,客觀全面地報道事實,又要善于溯源追根,探尋問題背后的盤根錯節,更要盡可能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呈現給受眾一個全面、客觀、立體的全景畫報道。
(三)“新”字至上,不能人云亦云
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深度報道靠“新”取勝,靠“新”脫穎而出,在選題上始終不偏離新角度、新觀念、新視野、新見解?;ヂ摼W技術特別是移動新媒體技術的發達,“人人都是傳聲筒”,幾乎所有的信息都到了無“新”可言的地步,特別是一些重大的社會熱點事件,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大密度、全天候傳播,對反復被“轟炸”的受眾而言早無新意可言。因此,傳統媒體深度報道必須另辟蹊徑,以不尋常角度去概括事實,提煉新穎、獨到的觀點,這樣一方面能夠滿足受眾獵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行之有效地避免同質化,在差異化競爭中獨領風騷,占領輿論高地。[2]
傳統媒體深度報道選題的“新”,不僅僅體現在形式上,更反映在內容上。必須以挖掘新的價值為最高追求,用高附加值的報道內容去贏得受眾的認可,提升受眾的黏合度。如果僅僅滿足于在報道形式上換個花樣、在報道語言上換個面目,只能是“新瓶裝舊酒”,很容易被受眾識破。
(四)“獨”字至上,做到“人有我獨”
獨家報道是媒體出奇制勝的有效手段,也是媒體追求的最高境界。新媒體背景下,面對形形色色的媒體業態和機構,獨家報道早已成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而已,但這絲毫不影響媒體在“獨”字上做文章。傳統媒體深度報道應該破除把內容做得越全越好的舊觀念,善于運用逆向思維,多維度考慮問題,還原事件真相,再現事件全景,剖析來龍去脈,把握好度、時、效,就能另辟蹊徑,為受眾提供特色鮮明、觀點獨特的“信息大餐”。如果不繃緊“獨”這根弦,滿足于隨大流、炒剩飯,吃別人嚼過的饃,這樣的深度報道雖然做到了“深度”,卻不能“勾起”受眾的興趣,最終被受眾拋棄。
三、結語
作為一種高度類型化的新聞題材,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核心競爭力的一種體現,在新媒體背景下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在不回避問題、困難的基礎上,要借助與新媒體融合的契機,全面審視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優勢和不足,以“內容為王”為準則,以強化選題創新為手段,在設置模式、表現方式上推陳出新,提升深度報道的價值“增量”,從而開拓全新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高亞峰.試析互聯網時代深度報道呈現方式創新——基于國內數據新聞的觀察與思考[J].中國報業,2018(16):89-90.
[2] 李覓.深度報道的獨特價值與發展之道[J].青年記者,2018(21):115-116.
作者簡介:宋盼營(1965—),男,河南禹州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