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流媒體在重大新聞中傳播“中國聲音”是樹立國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國家形象的傳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在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西強我弱”的傳播局勢使我國主流媒體難以向國際社會全面、真實地傳播中國形象。面對當前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社會的形勢,采用符合國際傳播規律,讓世界聽懂中國聲音,維護國家利益,對改變中國在國際輿論舞臺上的被動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此,本文對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我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力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我國主流媒體在重大新聞中有效傳播“中國聲音”提供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國際傳播格局;主流媒體;重大新聞;傳播;“中國聲音”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162-02
一、前言
重大事件的爆發往往十分復雜,也會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各大媒體會在報道重大事件時采取多角度進行全方位報道,不同角度報道的新聞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這些不同的聲音可能給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但同時也是國家及政府塑造形象的一個重要時機。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主流媒體既要及時、公正、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也要正視當前所處的傳播局勢,積極利用多渠道傳播“中國聲音”,為主流媒體在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聲音”奠定良好的市場基礎,讓主流媒體所傳播的“中國聲音”能夠有效落地。
二、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我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力面臨的困境
(一)議程設置能力不強
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這些“議事日程”能夠影響和引導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1]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是過去簡單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變成了信息的傳播者和參與者,多渠道獲取信息的方式使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內容在選擇上具有更高的要求。當前在國際傳播格局下,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各地的新聞信息,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選擇取決于各新聞媒體所設置的議程是否能夠引起受眾的關注。目前國際傳播形勢仍然是西強我弱,我國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不強,導致國際傳播力不足,從而使“中國聲音”較難在國際社會上產生影響力。
(二)無法把控話語權
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我國主流媒體的新聞話語權建設也不容樂觀,盡管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發展令人震驚,但由于我國主流媒體的告知能力不足,以及在國際上無法占據有力的話語權,外界對我國的發展產生了種種質疑之聲。中國的真實形象被外國媒體扭曲解讀,國際社會對中國僅停留在淺層認知上,“中國威脅論”等不絕于耳。近幾年,我國主流媒體對人權的報道、災難話題的報道、重大體育活動的報道等無一沒有被西方媒體歪曲抹黑。[2]從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部分境外主流媒體用歪曲抹黑的方式來報道中國的抗疫實情,并在國際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便可以看出在國際傳媒格局中存在著一個不利于中國的新聞框架,我國主流媒體的話語權較弱,在國際社會上,我國主流媒體還需要進一步重建新聞話語權。
(三)“中國聲音”的傳播難以有效落地
我國主流媒體所傳播的“中國聲音”有效地在國際社會落地,是確保“中國聲音”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社會認知的有效因素之一。但在實際情況中,我國主流媒體所傳播的大部分新聞信息在傳播到西方社會之前,會被西方的相關媒體對信息內容和價值觀進行篩選,[3]西方社會的受眾所接受的“中國聲音”是經過西方媒體選擇和加工后的內容,在這樣的“中國聲音”傳播下,西方社會對我國社會的認知無法做到客觀、真實、全面,從而對我國社會產生認知偏差。同時,由于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西方社會的部分民眾對我國社會的認知還停留在我國的早期社會,“中國聲音”無法客觀、全面地傳播和落地,使西方社會對我國社會的認知存在保守、陳舊等問題。
三、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主流媒體在重大新聞中傳播“中國聲音”的策略
(一)借助民間媒體傳播“中國聲音”
為了提升我國主流媒體以及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話語權,提升境外受眾對我國的好感度以及對我國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需要我國媒體向境外輸送客觀、真實、全面的“中國聲音”。當前,西方媒體由于種種原因對我國的主流媒體保持一種戒備心理,主流媒體向國際社會傳播的“中國聲音”難以被接受和信任。但在信息爆炸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聲音”的渠道開始多元化。例如,近年來火爆全網的“網紅”李子柒,其以真實的手法記錄她個人在鄉村的田園生活,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共鳴,讓西方社會開始真正了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李子柒的田園生活成了他們向往的生活方式。民間媒體所傳播的“中國聲音”真實、客觀,較少政治目的和強目的性的加工與修飾,使西方民眾更能接受這樣的信息。因此,我國的主流媒體應該積極借助民間媒體渠道,利用新媒體平臺將中國的社會現狀和價值觀潤物無聲地輸入國際社會。
(二)打造主流媒體口碑,傳播權威信息
國際主流媒體如BBC(英國廣播公司)等,在國際社會上具有較高的話語權,主要原因在于其及時、客觀地報道重大事件,其報道的新聞所傳遞的價值觀正面、客觀、無國界。在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我國的主流媒體應致力于把握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在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時應第一時間發聲,并客觀、全面、真實地報道新聞事件,在對新聞事件作出相關評價時,應以大國姿態、無國界地對事件提出客觀的觀點,從而提升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在此基礎上,我國主流媒體還應積極聯合多元主體鞏固自身在國際社會的傳播話語權,如緊密聯合外交部門、大眾傳媒、社會組織、跨國公司等,合力塑造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大國形象。打造主流媒體口碑,合力塑造大國形象,真實、全面地向國際社會報道重大事件,才能讓“中國聲音”在不斷提升的話語權下,在國際社會得到有效的傳播。
(三)注重平衡報道,反映各方聲音
重大事件爆發后往往會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各方報道的角度不同,極易產生不同的聲音。面對各方媒體的多角度發聲,主流媒體應站在客觀、真實、全面的角度,平衡各種報道。例如,面對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方媒體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重大事件進行了報道,廣電總臺記者深入一線報道了抗疫一線的搶救和物資支援工作,其他主流媒體報道了政府在抗疫工作中的表現、抗疫工作中需要救援的群眾、政府服務存在不足的地方、受災群眾家屬的反映、疫情暴發的原因、災難的經驗教訓等。這些報道中有表揚、有批評、有追蹤、有問責,主流媒體的報道盡可能為公眾還原了真相,部分國際媒體對中國在2020年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中的表現表示了認可和贊揚,這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我國良好的大國形象,提升了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
四、結語
當前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仍然表現為西強我弱。為了讓世界人民更全面、更真實地了解中國社會,加強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我國主流媒體應加大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聲音”的力度,我國主流媒體應采取多渠道宣傳“中國聲音”的方法,讓國際社會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社會,信任我國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再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地向國際社會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哈艷秋,齊亞寧.試論中國主流媒體重大事件報道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DB/OL].人民網,2016-12-13.
[2] 程明媚.主流媒體:做好輿論引導,傳播中國聲音[J].新媒體研究,2019(11):104-105.
[3] 李春良.傳播主流輿論,做強主流媒體[J].新聞戰線,2018(15):16-19.
作者簡介:陳歌(1989—),女,廣東興寧人,研究生,碩士,北京電視臺新聞編輯,研究方向:電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