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摘要:上海高校立足自身辦學特色,結合本校人才培養方案,深入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著力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關鍵詞:課程思政;美育;路徑
“課程思政”是新的教育理念,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戰略層面以及對“課程思政”理念的闡述及內涵價值等方面。就目前高校美育課程教學的現狀來看,存在很多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確認識美育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在隊伍建設上,美育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有待提升;在人才培養上,美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體制機制上,推進知識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融合的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歸根到底是“美育課程教學中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融合理念”沒有完全樹立起。
1.美育課程思政建設項目負責教師的訪談分析
1.1課程設計是以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目的
所有受訪教師都是按照課程思政建設理念設計美育課程教學,即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職業價值引領,從而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比如開設《音樂欣賞》的陳老師,她認為這門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聲樂技能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她在課堂教學中講解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如人物、歷史、事件等內容,融入體現中華美育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可以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
1.2學生的情感和觀念容易被現實所影響
訪談表明,受訪的教師們基于教學互動,及時了解學生需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多數老師都會根據課程內容適當增加時政熱點話題,以此提高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與積極性,如每次上《中國氣質》課程時,吉老師都會留出十五分鐘時間進行時事講解,以此來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而非生硬的灌輸給學生。正是這樣的教學不受學生排斥,反而更加吸引學生對時事的興趣,課堂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但也有極少數教師因為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的限制,對于時政熱點內容的安排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1.3學生的實踐機會相對太少
訪談表明,教師們都深感由于時間緊張、機會不足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實踐環節比重太低,所以在建設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們也都盡力在不減少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增加學生實踐機會,盡量走出校園參加實踐,在課堂上也會預留一定實踐模擬的機會。例如袁老師在《體育舞蹈》中采用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提前做好視頻和相關文化素材的收集,之后他在下一堂課讓學生用自己表述出來,同時該老師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到學校大型的藝術表演中,以此來增加實踐機會。
2.上海高校美育課程思政路徑探索
2.1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有助于開展價值引領
美育課程上,教師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開始,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打破沉悶的氛圍,同時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但對話題的選擇,教師也要考慮到國家環境、時代背景等因素,以便全面的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而讓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例如,黨的十九大開幕當天,蘇老師就在課堂上和同學們探討了總書記報告中的關于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重要論述。同時,他又在自己所教學班級交流群里推送了與十九大相關的美育方面的資料,讓同學積極地了解相關內容。這樣的教學讓學生不僅學習文化藝術技能,更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乃至中國與世界的藝術文化交往交流,培養出具有全球視野、人文關懷的人才。
2.2中國傳統文化講解是價值引領融入美育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
根據教師的訪談記錄可以發現,在課程設計和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透過案例教學和分析的過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以便讓學生習得批判性思維、悟得正確價值觀。例如,金老師的《中國古典舞》亦是如此。該課程主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授動作的同時,講解中國古典舞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如傳統哲學、道德規范、美學、養生學、軍事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使之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征有所把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有所思考。同時,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和領悟中國文化精髓,尤其是中國文化要素的當代性與世界意義。
2.3明確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意識是美育課的核心要素
現實世界充滿誘惑,思維尚未完全成熟、價值觀尚未充分確立的大學生,極易被誤導走入誤區或是危險區,所以在形成健全思維和人格前,應該學會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從而明確自己立場、增強政治意識。 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并完善正確的價值觀,受訪的教師們都結合教學內容展開積極探索。大家一致認為,任何挑戰國家主權和社會穩定的言論,不屬于言論自由的范疇,應當尊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通過此種價值引領形式,激起班級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價值、地位與影響,形成全球視野下平等、尊重、寬容、客觀的文化觀念。
2.4實踐鍛煉是檢驗課程教學成果的最佳途徑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是需要經歷不斷實踐的,體系是如此,人亦是如此,不能因為缺少實踐而放棄理論。近年來,上海高校師生積極參與地區的藝術表演、志愿服務和組織工作。對學生而言,這樣的實踐機會和平臺,不僅是將所學與實踐相結合,開闊視野,積累經驗,同時也是鍛煉表演技能、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的寶貴機會,還可以結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所有參加活動的學生都認為這是一次難得又難忘的經歷,讓他們不論是對學習還是工作都有了新的認識與體會。通過此次實踐,有的同學更堅定了對文化藝術的喜愛,有的是明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更多的則是變得更有自信、更有責任感、更加熱愛國家。
參考文獻:
[1]宋瑞,盛詩翠.基于紅色話劇再創作在理工科高校美育中的研究與實踐[J].戲劇之家,2020(28):32-33.
[2]莫田娟,張萌萌.“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以合唱教學為例[J].戲劇之家,2020(2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