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史上的重大事件,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長征決定了中國歷史走向,長征還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長征都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形成了他們各自的長征觀,對比他們對長征觀,對我們正確認識長征、積極發揚長征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長征;長征精神;比較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的新起點。長征還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的認識角度對長征都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形成了他們獨特的長征觀,學習他們的長征觀,比較他們的長征觀,對我們正確認識長征,積極發揚長征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對紅軍長征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歷史條件出發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對長征的認識,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有相同的觀點,也有不同之處。
(一)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
紅軍長征是在復雜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關于這個歷史背景,江澤民認為“紅軍長征是在當時國內外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進行的。”[1]長征前,面對日本的侵略,中共發出停止內戰、建立統一戰線、廣泛動員民眾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號召,但國民黨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派出重兵圍剿紅軍。“由于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苦的長征和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1]胡錦濤認為,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中國內憂外患,面對日本的侵略和日益加深的中國社會危機,中國共產黨正在努力帶領人民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和中華民族的命運而斗爭,而這時候,國民政府不顧民族矛盾的上升,仍把矛頭對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 “圍剿”,這種“圍剿”規模一次大于一次。“由于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緊急關頭,黨領導紅軍進行戰略轉移。”[2]習近平則認為“紅軍長征的那個年代,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境地,社會危機四伏,日寇野蠻侵略,國民黨反動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顧,向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大規模‘圍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到了危急關頭,中國革命到了危急關頭,中華民族到了危急關頭。”[3]“面對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紅軍開始長征。
(二)紅軍長征的重要作用
關于對長征的認識,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從不同的角度表述了自己的觀點。江澤民首先指出長征是一場大的搏斗,這場搏斗是在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之間展開,是在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之間展開。“長征,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講話是指出“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驕傲,是人民軍隊的光榮,是中華民族的自豪。”[2]習近平則認為“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3]
關于長征的歷史作用,江澤民首先認為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的轉折點;其次,他認為長征宣告國民黨反動派圖謀的徹底失敗,這個圖謀就是消滅共產黨和紅軍;再次,他認為宣告戰略轉移的勝利。這個轉移是共產黨和紅軍在長征前就提出的北上抗日的目標。新世紀,胡錦濤對長征的認識賦予了時代氣息和新的特征,他認為紅軍長征首先“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革命戰爭的卓越能力”這種能力在長征中得到檢驗和提高;其次,他認為長征體現了一種氣概,這就是紅軍將士敢于犧牲和敢于勝利,這種犧牲和勝利都是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的;再次,他認為長征代表了正義的力量,人民革命戰爭是正義的,長征用事實證明了正義力量是不可戰勝和無堅不摧的。并指出紅軍經過了長征,中國革命也走出了挫折,走向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的新征程。習近平則認為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 [3]
二、關于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在歷史進程中,長征算是偉大的歷史事件,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因此也就就決定了它必定會產生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經過艱難困苦和無數犧牲,取得了長征的勝利,關于長征勝利的原因,江澤民認為,長征的勝利首先考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其次是軍隊的團結和軍民的團結,靠的是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胡錦濤認為長征是在廣大紅軍戰士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下進行的,長征取得勝利首先就是靠的這種英雄氣概。習近平則認為,長征的勝利靠的是紅軍將士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更是靠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紅軍長征勝利對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對國際和國內局勢而言、對當時中國的歷史進程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而言,都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江澤民認為,長征的勝利有五個層面的偉大意義。一是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性。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這個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武裝起來的黨,另一方面,這個黨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保持了密切的聯系,這里包括各民族的人民群眾。而在這個黨領導下的軍隊也必將是偉大英勇和不可戰勝的。二是黨的影響擴大了。凡是在長征路過的地方,革命的火種都被廣泛播撒,黨的主張被廣泛宣傳,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了中國共產黨。長征中出現了許多英勇的事跡,這些事跡也影響了人民群眾,更為世界多驚嘆。三是黨的戰略方針得以實現。早在長征之前,面對日寇的侵略,黨就提出了北上抗日,長征使得黨的這一戰略得以實現,黨領導的紅軍直接到了抗戰的最前沿,這就為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在抗戰中中流砥柱作用的發揮奠定基礎。四是革命的力量由于長征的勝利而得到保存。同時長征也使得中國共產黨得到了艱苦的磨礪和鍛煉,經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大多是在以后的革命斗爭中成為了骨干。五是為黨的領導集體的形成奠定基礎。在長征的途中,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地位逐漸確定下來,他逐漸成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正是有個這樣的領導集體,黨和革命事業才得以打開新的局面。胡錦濤認為長征的勝利在我們黨、軍隊的歷史上有深遠意義,同時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也有深遠意義。這種意義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長征的勝利打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的一頁;二是長征的勝利是的中國的革命有了一個新的局面;三是長征磨礪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培育了堅強的革命精神;四是逐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成熟而堅強的領導集體。習近平認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3]。通過長征,中國共產黨向中國乃至全世界表明了自己的理論基礎和自己理想信念,并用事實證明這種理想信念的堅定性;通過長征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達到了進一步的團結,這種團結為后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長征經過的十幾個省,所到之處黨的主張就被廣泛傳播并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以實際行動證明了黨的唯一宗旨的正確性和偉大力量;通過長征,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新的落腳點,并以此為中心開辟了更大的根據地,繼續帶領人民書寫革命的新的畫卷,推動中國革命向前不斷發展。
三、關于長征精神和新長征
長征是偉大的,這就決定了長征精神也是偉大的。關于長征精神,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都給予了豐富的解釋。江澤民認為長征精神與民族精神有共同之處,這個共同之處就是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并認為長征精神是保證“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1]胡錦濤認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長征精神就提供了這種動力;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軍隊風范的反映;長征精神集中展示了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長征精神更是民族精神的一種最高體現,這種民主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習近平則提出“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3]
江澤民指出“偉大的長征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1]。關于長征精神的內容,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一致認為包括五個方面:“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1]。在這種長征精神的激勵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時期,我們黨肩負的歷史任務也不同,所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對新長征的認識也不同。正如習近平所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3]江澤民結合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黨肩負的歷史任務,提出“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為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1] 這對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是一個非常宏偉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全黨團結努力,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才能完成,所有他指出這個目標就是新的偉大長征。進入新世紀,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胡錦濤結合這些變化和黨的歷史任務指出“我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就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長征。”[2]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黨面臨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的情況下,不忘初心,繼續帶領中國人民前進,提出“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3]
關于在新的長征路上為何和如何發揚優良傳統、發揚長征精神問題,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分別把黨的任務與長征精神的發揚結合起來。江澤民認為,中國實現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黨和全國人民長期奮斗,在這個過程中不革命的意志是不能渙散的。中國是一個大國,歷史給中國留下了貧窮落后的面貌,要徹底改變這種面貌,任務是艱巨和復雜的。所以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風險是不可避免的,要克服這種困難和風險就需要黨帶領人民繼續艱苦奮斗,就需要發揚長征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所以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長征精神就是重要的動力。江澤民還強調,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事情,必須抓好,長征精神要納入其中,另外還要注意長征精神的傳承性,使之不斷激勵和鼓舞全國人民奮發圖強。進入新世紀,胡錦濤提出“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2]。在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如何發揚這種光榮傳統,胡錦濤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革命理想高于天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所以必須進一步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黨的團結和全國人民的團結是我們勝利的重要保證,所以要黨更要確保這種來之不易的團結,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積極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使軍隊有效履行使命;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使黨能擔當起歷史的重任,更好為人民服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提出“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而矢志奮斗;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必須把握方向、統攬大局、統籌全局,為實現我們的總任務、總布局、總目標而矢志奮斗。” [3]
總之,對一種事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環境和和社會環境下,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會不同。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每個都在繼承前人的對長征的認識的基礎上,對長征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對比他們對長征的認識,我們可以更加準確的認識長征和長征精神,也能更好的發揚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年10月23日.
[2]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年10月23日.
[3]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