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慶玲
摘要:以適應就業崗位技術要求為目標,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結合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被動學習的現狀。本文以《內燃機車柴油機》課程中機車燃油系統的教學設計為例,采用職業崗位任務驅動法和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教學過程,結果顯示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自我獲得感,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課程;信息化技術;混合式教學
0 ?引言
內燃機車柴油機課程屬于鐵道機車專業的必修課程[1],具有專業知識面廣、部件結構復雜、工作原理抽象和實踐教學條件復雜的特點,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學習效果欠佳。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國內許多教師嘗試了許多教學手段改革[2],無論是大面積推廣的“項目教學法”,“目標導向教學法”還是新興的“多元立體教學法”[3],雖然取得了部分效果,但都難以改變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學生上課就成為“低頭族”的現狀。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手機是學生離不開的“玩伴”,既然如此,如何引導學生使用手機進行學習便顯得尤為重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調動課堂學習氣氛,能改變課前課后學習缺失的現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以《內燃機車柴油機》課程中機車燃油系統的教學內容為對象,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4]的實施,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及教學反思等方面開展研究與實踐[5]。
1 ?教學分析
內燃機車柴油機課程屬于鐵道機車專業的核心課程,其中柴油機是內燃機車的“心臟”,燃油系統又號稱機車柴油機的“血液”,是內燃機車動力的根源,如何好學機車燃油系統直接影響到整門課程的學習情況和對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
1.1 教材分析
以鐵路職業教育鐵道部規劃,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李曉村主編的《內燃機車柴油機》教材為理論基礎依據,為了更好的與學生的職業接軌,輔以機務段的《東風4機車乘務員手冊》作為實踐指導,該課程的設計與當地機務段乘務員實際的工作內容緊密結合,實訓項目緊密結合實際生產。
1.2 學情分析
1.2.1 學生特點
授課對象為鐵道機車專業二年級學生,具有以下特點:①知識基礎:已經認知內燃機車總體結構,初步了解燃油系統部件在柴油機上的位置,具有初步自主學習能力。②學習特點:愛好動手操作而厭惡純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喜歡氣氛活躍的課堂,但團隊意識較弱。③性格特點:喜愛新鮮事物,活潑好動,喜歡組隊PK,及其渴望獲得成就感。
1.2.2 解決策略
擬采取以下措施針對性解決學生學習難點:①教師引導,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引導作用,通過微課、視頻、動畫、游戲、實操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②任務驅動,小組為單位,探究學習。課上教師發布任務,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制訂策略、分工實施、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③模擬現場訓練技能。利用實訓室模擬機車乘務員工作場景,學生體驗機車乘務員故障應急處理的工作,熏陶工匠精神,具有崗位代入感,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和崗位責任心。
1.3 教學目標
本模塊內容的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燃油通路、燃油系統主要部件的結構和原理和燃油系統故障應急處理工藝。以機務段的《東風4機車乘務員手冊》作為實踐指導,確定技能目標為要求學生具有行車過程中燃油系統故障應急處理的能力。素質目標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培養良好的崗位責任心和愛崗敬業精神。
1.4 教學重難點
本模塊的重點內容是要求學生掌握燃油系統通路、噴油泵的結構和原理及燃油系統故障應急處理。教學難點是要求學生掌握噴油泵的原理和學會如何在行車過程中處理燃油系統故障。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環節,選取WIFI覆蓋教學的理實一體化教室進行教學。硬件設備應具有兩套交互式教學一體機,智能手機或平板以及與課程內容配套的教具(真實部件最佳);軟件方面具有能及時互動的教學平臺和手機APP,教學必備的微課、視頻、動畫和課前課中的測試題等。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解決教學重點,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項目探究、情境實踐等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 ?教學設計
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特點,制定合理的線上線下教學環節,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徹底改善課堂沉悶氣氛,使學生由被動灌輸變為課堂真正的主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和解惑的角色,當好綠葉這一角色,培育出耀眼的紅花。對教學過程進行了以下設計,如圖1所示。
3 ?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學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學習三個階段。
3.1 課前學習
教師通過得實教學平臺上傳學習資源(微課和測驗題),發布課前學習任務,學生完成測試。(圖2)
3.2 課中學習
使用任務驅動法和情景案例教學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探究職業現場進行學習。整個課堂設三個項目:
項目一:玩轉燃油通路
導入:播放視頻,讓學生明白機車乘務員在發車前要對柴油機油、水系統跑冒滴漏現象進行檢查,引出任務1——燃油系統部件知多少。
任務一:“秀”——部件認知成果
結合課前學生完成的任務,組織學生分組展示自己在東風4B型機車上拍攝的燃油系統部件照片,并解說各部件的名稱、位置和作用。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打分,教師進行糾正、補充、總結和評價打分,解決難點。
任務二:“玩”——燃油通路游戲
開展卡片排序趣味游戲,在虛擬仿真平臺上通過觀察燃油系統總體情況,學生4人一組,分組討論燃油系統通路,將討論得出的結果,用卡片貼在黑板上,小組間PK油路正確性和完成速度,最后教師點評并打分,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正確的燃油系統通路。
項目二:主要部件的結構和原理
導入:通過播放柴油機燃燒冒黑煙視頻,引出燃燒質量與部件的關系,展開項目二教學。
任務一:“辯”——部件結構
結合課前學生學習的部件結構,課上通過已拆卸部件的結構展示,學生進行“名稱對應”的小游戲增強對部件結構的熟悉度。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打分,教師進行糾正、補充、總結和評價打分,激發學習熱情,為學習原理打基礎。
任務二:“探”——偶件運動
學生分組,通過燃油輸送流通情況研究燃油泵、濾清器原理;通過將噴油泵、噴油器內的偶件擺放到正確安裝位置,以熟悉其和驅動部件的裝配,并通過實物動手嘗試使噴油泵、噴油器的偶件運動起來,在教師引導下分析總結噴油泵、噴油器工作原理,得出控制燃油供油量、噴射質量的部件,解決重難點。
項目三:燃油系統故障應急處理
導入:通過播放機車乘務員故障應急處理視頻,結合現場因噴油泵故障造成回油壓力過高,回油管漏油引發事故的案例,引出燃油系統故障應急處理。
任務一:“制”——處理流程
學生分組討論因燃油泄漏而關缸、柴油機轉速飛升停不了機的應急處理流程,通過教師的引導,共同得出正確的處理流程,并制作成應急故障處理工藝流程卡。
任務二:“練”——應急技能
學生兩人一組,按照微課到車上對照正確的處理流程,練習關缸、停機的操作,訓練技能,在操作中互相糾錯,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刻苦鉆研的工匠精神,使學生在上課時就具有崗位代入感,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和崗位責任心。教師巡視指導,查看學生練習情況,并對易錯環節進行講解答疑,攻克難點。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負責組織和引導,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精神。做中學,學中做,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現場互動。讓學生提前體驗將來崗位面臨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和職業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社會交流能力。
3.3 課后學習
通過查看學生完成的課后作業、問題,了解學生對內容掌握程度及疑問,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使每一位學生掌握燃油系統。
讓學生在平臺互動版塊,對教師進行提出建議,促進教師的提升,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課后和機車乘務員的交流,了解作為一名合格的機車乘務員必備的技能和職業素養,增強職業意識。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網絡空間、實體課堂、真實崗位環境交融,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解決了學生厭惡純理論灌輸教學的問題,在課堂前后,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個體差異性,又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同時與職業崗位緊密聯系[6]。
4 ?評價成效
4.1 教學評價
通過對小組其他成員在各項目、任務等環節表現出的參與度、熟練度及完成情況,在得實教學平臺完成互評,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7],評價標準如下:
①課前學習及測試題占20%,課中小組互評環節占40%,課堂與課后教師評價占40%;
②課前微課學習時長須達30分鐘,才允許完成課前測試題,否則無該部分成績;
③課中游戲環節、探究環節,須所有小組完成互評,才可得分;
④課后作業、論壇發帖討論由教師進行評價。
4.2 教學效果
依據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利用游戲、展示等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現場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應用視頻、動手實操等方式,使日后工作場景呈現,突破時間、空間的格局,輕松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經過精心設計的線上線下教學環節,學生全程參與教學,成為教學中心,從課前的自主學習及測評,到課中的小組完成任務與互動游戲,再到課后網絡平臺完成作業與老師同學的互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激發。輔助以合理的多維度的教學評價,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性的采取措施,確保全體學生都能攻克教學重難點,從而達到了全面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
5 ?結語
現代化課程的教學改革應根據學校專業和對接產業的特點,通過采用合理的信息化技術手段輔以精心的教學設計,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接企業現場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全方位地培養“產教融合,知行合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國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勤香,姜楠.混合式教學在高職工科類專業核心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04):77-81.
[2]范雯雯,毛藝蓉.“混合式教學”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途徑探析[J].智庫時代,2019(47):120-121,125.
[3]鄧攀,繆桂根.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運輸實務課程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215-216.
[4]袁加奇,范駿.高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混合式教學方法實踐——以氣壓傳動控制回路為例[J].南方農機,2019,50(15):145-147.
[5]黃鐵蘭,張金蘭,喻懷義.高職《遙感技術及應用》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9):39-41,188.
[6]黃少芬.高職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與學探索[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07):227-228.
[7]靖彩玲,李艷,孫亮.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評價方法研究[J].科技風,2019(30):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