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畢業設計代替畢業論文已成為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新風尚,強化非遺元素在畢業設計中的應用也成為了一種潮流、一抹亮色。
關鍵詞:非遺元素;高職院校;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21-01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廣西教改項目“將非遺節目采制融入高職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XGZJG2018B16
在我國人才分層培養框架中,高職院校負責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工匠。高職院校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不僅要培養符合全媒體時代能新聞采編要求、會攝錄制作、懂平臺運營的技能型人才,還要培養有家國情懷、文化底蘊、知識視野的媒體接班人。
一、畢業設計綜合考評方式是全國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改革方向
畢業設計中,學生通過策劃拍攝專題片、紀錄片或做某一方面的深度專題報道、文化產品策劃設計等方式來展現和考評其學識技能。
當今時代,媒體融合發展迅猛,短視頻創作及新媒體傳播方式與樣態越來越多樣化,以培養基層媒體現代工匠為己任的高職院校傳媒教育遇到了傳統教學難以突破的瓶頸。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人才培養以畢業論文來衡量人才質量的教學模式正逐步被畢業作品設計取代。高職院校中開辦歷史比較悠久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近年來教學模式改革風頭正勁,全國許多高職院校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都在逐步確立以專題片、紀錄片策劃與創作作為綜合檢驗教學質量與成果的方式。但是由于普遍缺乏綜合實踐經驗,大部分院校在執行過程中都會遇到種種難題,成效千差萬別。筆者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析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畢業設計的創新路徑。
電視專題片、紀錄片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載體,較好地融合了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用影像和聲音記錄歷史,展現社會的發展變遷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審美意趣。[1]
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在人才培養的方向方面,除了突出新聞策采編評、新聞攝影攝像與制作等基本功,以及新聞敏銳度、公關策劃等專業能力的培養鍛煉外,還想方設法使學生在綜合運用能力方面有實質性的提升,特別是熟練掌握融媒時代下要求掌握的各類視頻及新媒體策劃與制作能力。因此,選擇專題片、紀錄片采制(以下簡稱“專題片制作”)作為畢業設計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最佳方式之一。
專題片制作涉及文字功底、文學素養、新聞敏銳度、價值判斷、公關策劃、題材規劃、主題提煉、編導藝術、場景設計、故事講述、攝影攝像技能、統籌執行、解說詞寫作、后期剪輯、包裝制作等十幾項能力,是綜合考查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和教師指導能力的檢測劑、風向標。[2]策劃攝制一部選題精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聲畫優美、有一定思想深度、包裝制作精良的電視專題片,無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檢驗教學成果。
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畢業設計的優勢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畢業設計,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為畢業設計增添亮色,又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
在眾多的畢業設計方式中,拍攝專題片與紀錄片是大部分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首選。深度新聞專題報道和文化產品策劃設計等方面,學生缺乏必備的社會經驗和實踐時間,拍攝制作難度較大的社會現象、典型人物、當下主題的專題片和紀錄片也不易,而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片與紀錄片則相對容易一些,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把握主題、聚焦主題、提煉主題,作品容易攝制和出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碼,始終體現著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3]
記錄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高職院校傳媒類專業教師和學生的重要使命。將非遺視頻節目制作融入畢業設計課程,本身就能夠很好地傳承民族文化,提升師生人文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同時通過采制非遺視頻節目,可以鍛煉師生的發現能力和節目采編制作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畢業設計提供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廣泛的題材資源
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銅鼓文化、劉三姐歌謠文化、布洛陀創世文化、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文化,以及壯劇、桂劇、彩調、獨弦琴、馬骨胡等藝術文化,還有以壯族“三月三”、瑤族盤王節、仫佬族依飯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慶文化等。截至2019年12月,廣西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名,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1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62 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00多人。
豐富多彩、厚重珍貴的廣西非遺文化,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做好畢業設計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視野和豐富的題材資源。借助這一獨特優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將非遺視頻節目的采編與制作融入畢業設計,探索人才培養、專業發展的新路徑、新起點。
2016年以來,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就嘗試在每一屆畢業生中推行以拍攝制作專題片、紀錄片作為畢業設計的主要方式。在專題片、紀錄片的題材規劃方面,除了圍繞當前扶貧攻堅、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還特意強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采制。
2016年秋季學期,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就探索嘗試把非遺視頻節目采制作為2014級大三年級專題片策劃與制作課程的主攻方向,近百名學生分成15個組,從題材策劃、主題提煉、編導文案和外拍計劃,大部分組圍繞非遺主題,強化非遺元素,分赴廣西各地采訪拍攝,結合畢業設計作品要求,力推非遺視頻節目的策劃與采制。通過精心部署,在教師精心指導、學生用心采制下,當年拍攝了11部非遺專題片。《侗畫人家》《儺面具傳奇》《古道油茶》《彼岸時光》《邕劇遺珠》《刺青人生》《醉美湘山酒》等專題片、紀錄片質量上乘,達到了播出標準,在市縣級以上電視臺播出。當年,作品《侗畫人家》參加全國首屆大學生影視創作大賽,獲得了全國三等獎。在全國400多所本科和高職院校參加,以研究生、本科生為主的大賽中,《侗畫人家》以獨特的非遺記錄手法和表現手段獲獎。
2014級以后,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不斷總結經驗,在2015級、2016級和2017級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畢業作品課程教學中復制這一做法,并提升非遺視頻節目采制的質量。4年下來,畢業生得到了鍛煉,也拍攝制作了一批質量不低的作品。《一門手造》《納福彩繡(壯錦)》《陶緣世家》《渡河公》《美麗瑤繡》《繡球小鎮》《歸渡》《羅華清:剪紙人生》《歌王陶業朝》《桂硯大師》《趕海人家》《時光記憶》《花藝人生》《杏林青衣》《客家圍屋》《尋味大安》《遠方有個黑衣壯》《筆尖上的工匠》《拯救防城采茶戲》等26部非遺傳承專題片、紀錄片在廣西電視臺和部分市縣級電視臺播出。
通過項目實施,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每年為廣西采編攝制了10部以上優質非遺專題片、紀錄片,記錄和保存了部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影像資料。2020年初,2017級新聞采編與制作學生拍攝的7部優秀作品在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向東南亞等地區宣傳廣西非遺文化。近年來,部分優秀作品通過網絡傳播和提供給省、市、縣三級電視臺播放,助力宣傳廣西非遺文化,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值得一提的是,2017級有兩組學生還分別回到生源地廣東省河源市和鶴山市,拍攝非遺紀錄片《與恐龍同行》及《功夫詠春》,在當地電視臺播放后廣受好評。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地域文化的印記和名片。在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畢業設計過程中,把非遺視頻節目采制融入課程,對師生增強傳承民族文化意識、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6.
[2] 盧翔.高職院校畢業設計的創新路徑[J].新聞朝,2018(10):49.
[3] 陳靜.保護非物質文化,是對民族文化創造力的珍視[N].人民日報,2018-04-27.
作者簡介:盧華厚(1968—),男,廣西河池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記者、教授,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傳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