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惠
摘 要:中學歷史課堂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能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那么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先學后教”呢?筆者以《三國鼎立》為例,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學生自學、學生展示、教師點評。
關鍵詞:先學后教;小組學習
中學歷史課堂應該是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歷史教育要尊重生命,以人的生命發展為歸宿的教學,筆者認為歷史教師所要做的是創設一個有助于學生充分成長的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歷史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筆者認為“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模式。筆者結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的教學來闡述這一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
首先學生自學。這種課堂模式主要是設計思考題來指導學生自學。問題是師生教學的路標,因此精心設計一些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就極為重要。這些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上課時出示小黑板,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本課的達標要求。美國的教育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第二、展示本課的預習題:1.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以表格的形式,包括時間、交戰雙方、結果、意義)2.假如你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謀士,你會怎樣分析天下形勢,為誰進言?3.東漢名士評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物呢?4.討論:三國鼎立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筆者認為自學部分分為三部分。第一、先把書本看一遍。第二、完成練習冊的知識結構圖,并依據知識結構在課本上畫出關鍵詞和關鍵句,在有疑問的地方做記號。第三、合作探究預習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交流討論,形成共識。這一過程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尤其關注潛能生的自學情況。確保無一個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若有學生遇到困難舉手求助,教師講解時不能干擾其他學生自學。
其次學生展示。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組內講解。即“兵教兵”,小組派代表針對上述討論結果進行分析講解,其他成員互為補充,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另外教師不斷逡巡,深入小組聽講、引導,尤其關注較薄弱小組,以便發現問題,適時跟進糾錯總結。第二、小老師講解。這種模式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這種模式也潛藏了更多教師的引導作用。面對學生講解時,教師應真心的傾聽,教師在專注中還得保持敏感,當學生講解不正確,思維障礙時,應及時指出并加以引導。當學生的展示與自己思想不一致的時候,教師切不可進行簡單的批評,而應營造一種讓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氛圍,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的立場上去重申自己的看法,才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獲得發展。現代課程注重教學生成的理念,教師應考慮如何更好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而非從教師的經驗出發,應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把握學生的反映,捕捉教育契機與智慧火花。教師這樣做點燃的是即將熄滅的火花,正是這些“火花”許多精彩才不其而至。教師適時捕捉教材的閃光點,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進入一種境界“究竟為什么”?促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去思考。教師既要把學生領進教材,又要把他們領出教材。第三、小組質疑。小組間拋出有疑問、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討論。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發出疑問:“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學生的置疑,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推動學生自覺學習。小組置疑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也實現了當堂達標的教學效果,減輕學生的負擔。
最后教師點評。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師就小組討論、講述、質疑過程中出現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小結,教師對學生沒有理解或領會的內容進行深入講解,對學生已經理解的內容少講或不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文化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另外歷史學習需要配景,因此對曹操這一人物的評價我將引用魯迅先生說的一段話來客觀的評價曹操,“我們講曹操,很容易聯想起《三國演義》,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不是真正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用這段話是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講清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客觀條件,但人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歷史實際情況的能動性起重要的歷史作用,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又如那道討論題與評價人物也是一致的,這樣設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問題,培養歷史感悟能力,“寓論于史,論從史出”,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樹立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授之以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在實踐中筆者也存在許多困惑。例如學生依據知識結構將書本畫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否會大打折扣呢?這種模式提倡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而歷史學科需要知識的積累,許多情境需要教師講解,那么該如何分配時間呢?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開闊,探究問題不深入,僅局限于課本知識,該如何拓展課外知識呢?以上是筆者對這種教學模式點滴認識和體會,現整理成文,以求大家指導。
參考文獻
[1]《如何在歷史教學環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教學為例》,閆利云,《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年第6期。
[2]《整理、探究與建構---新課程歷史教學中“導學學案”問題的設計》,詹明靜,《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