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蓉 楊發軍 程雙紅 張傳利 王喜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發展的共同之路、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本文針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問題;對策
引言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發展的共同之路、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校企合作在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成果體現,本文針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簡要分析。
1、校企合作培養中存在面臨的問題
盡管我國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方面的理論研討已比較深入,在實踐中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模式和經驗,但總體來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能適應高職院校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影響和制約校企合作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依然存在,現階段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校企合作中,沒有法制保障。
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盡管國家已制定了相關政策來支持校企合作,但沒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因此,國家應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以便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這樣更有利于促進校企合作的有序發展。
1.2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目的有待進一步明確
校企合作意在共贏,對職業院校而言,主要是解決辦學條件、育人模式、學生就業三大問題;對企業而言,主要是解決產品生產、培訓員工、智力支撐三大問題。職業院校生存的依托是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企業和市場是職業教育院校“產品”的接受者、檢驗者、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因此,學校和企業是主導。那么,校企合作時的受益者是學生、教師和接受繼續教育的企業在崗員工。然而,目前一些學校在校企合作時,把合作內容僅局限于解決畢業實習問題,而企業也往往把校企合作作為獲取廉價勞動力的一種方式。另外,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有的學校認為自己只需負責理論知識的教學,而企業則認為只須對學生技能進行培養,從而出現了一種學校重理論學習、輕頂崗實習、技能實踐,而企業則重技能培養、輕理論學習的情況。[1]
1.3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中,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還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中,“校企合作學校一頭熱”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在多數情況下都是高職院校主動向企業尋求合作,也主要停留在企業提供項目支持、頂崗實習、實訓基地等淺層次的合作層面,明顯呈現出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2]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市場經濟運行體制還未發育成熟,多數企業在資本積累和生存發展中還處于爬坡階段,企業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當前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秩序,加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狀態嚴重存在,企業無需承擔人才培養成本即可直接獲得勞動力供給,校企合作能給企業帶來的回報和“共贏”還未得到企業的廣泛認可。
1.4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中,教師、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分配不公。一方面,教師參與生產會涉及到“績效考核”的問題,也就是學校如何考核參與生產的教師,學校如果不能合理評價參與生產的教師,勢必會導致教師的不滿。同樣的,學生參與生產實習是否應該有工資?學生該有誰來管理?學生生產的產品成廢品如何處理等等問題。[3]
2、加強校企合作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我國校企合作的開展情況,以及校企合作所面臨的重重困境,需要在實踐中尋找解決的辦法,通過實踐活動來促進校企合作實現共贏。我院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通過“2+1”校企合作實踐,得到了許多經驗教訓,尤其是在學生的管理、教育引導等方面。
2.1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規范制度[4]
完善的規范制度是保證校企合作取得共贏效果的首要條件,只有建立完善的規范制度才能從制度層面對學校和企業進行規范,避免因為一些不利因素的出現影響校企合作的效果。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校企合作機制的真正形成需要相應的法律體系予以保障,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近幾年,我國政府為促進校企合作制度的形成盡管也出臺了不少政策,但多數屬于倡導和鼓勵方面的行政條文,執行起來彈性較大,還缺少法律層面上的剛性約束。在校企合作的規范制度中,要具有明確的責權劃分,將學校和企業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以制度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形成雙向制約和雙向監督的效果,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校企合作的有序進行,也能保證校企合作的參與雙方,即學校和企業的利益得到保證,避免外在因素的不利影響。
2.2 強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意識
在校企合作中,不僅僅需要學校的努力,更需要企業的配合和幫助,只有充分協調好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發揮校企合作的效果。[4]為避免“校企合作學校一頭熱”的現象出現,要在校企合作中明確責任,將學校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進行協調,保證校企合作雙贏效果的體現。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調動校企雙方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校企合作的成果。比如說成立校企合作專家委員會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合作企業、兼職人員獎勵制度等等。
2.3 企業的人才定位要與學校專業的培養目標一致
這是順利合作的基礎,否則會影響專業的發展和建設。校企合作的中心目標是為教學服務。調查顯示,一些學校僅僅是戴著“校企合作”的帽子,卻沒有校企合作之實,合作層次不高,教學和生產實踐脫節,教學內容不能反映生產、服務一線的最新知識、最新工藝技術。
2.4 合作的企業要具有一定的規模
學校選擇的企業不能只代表一家企業的利益,應該是代表一類企業的利益,運行情況良好,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強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企業文化,能滿足教學、頂崗指導和畢業設計指導的要求。熱衷于參與校企合作的通常是小企業,他們看中的是學校的設備。由于小食業本身的技術實力有限,通常不能給學校提供行業最新的知識和工藝。小企業租用學校設備進行校企合作,追求的當然是利潤最大化;學校、教師看重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學生素質,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交集。
2.5 企業要具有基本的教學和生活的物質條件
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時,企業就是學生生活工作、學習的主要場所,所以,如培訓教室,實踐環境,實習崗位,食堂,宿舍,安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等均要有保障,否則,學生無法在企業安心實習,學校也會有顧慮。
2.6 學校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問題
加強學生頂崗實習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學生安全事關重大,不僅影響學生個人人身安全,也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正常秩序乃至社會的穩定。學生到企業一線頂崗實習確實鍛煉了技能,提高了能力。學校發現了日常教學與企業用人單位需求的差距,學生發現了自身能力的不足。但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監管不足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了,尤其是學生安全管理還沒引起學校、用人單位的重視和注意。主要表現為:學生生產中出現安全事故,掉入傳銷魔窟,被搶被騙,交通傷亡,坐黑車,進黑店,難以適應學校到企業的轉換,發現自己的不足自暴自棄,與人無法溝通產生失落等等。
頂崗實習的學生多是第一次走入社會,突然脫離家長和學校管理,由學生身份轉變為社會人身份,改變的不只是教學場地,更是學生心理的改變,自我管理的轉變,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需要學校跟進管理。
如我院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2010級的學生進入西雙版納金穗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除了學生在學校買的保險外,公司給部分學生配備有汽車,在此情況下,公司還專門為學生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也有專門的指導老師對他們進行專業上的技術指導與心理疏導。
2.7 學校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學生的不適應問題
學生參加生產的過程既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過程,又是提高操作技能,培養獨立工作能力的過程,更是經受社會實踐鍛煉,培養職業意識、養成良好職業紀律、職業習慣,接受社會挑選成為合格工人,順利實現“準員工”轉變。多數學校恰恰缺少了“職業素養”這一環節的督導,其結果是學生并不能養成良好的職業紀律、職業習慣。有些企業的管理又較為嚴格,學生不能適應這種固定上下班的時間安排;有的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怕苦怕累,存在畏難情緒,出現逃避、擅自離崗現象;有的學生不服從管理,不遵守企業的勞動紀律、作息時間,甚至于破壞企業的形象,影響整個團隊的榮譽等等。這些需要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
2.8 學校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學生的認可程度
盡管是不需要學生選擇,但如果學生參加企業的培訓和實習一段時間以后,又不想從事這個專業的工作了,就會很麻煩。這就需要在到企業之前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認識要每個環節的作用,安心地學習、實訓。
在做好以上幾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做好學生到企業之前的思想引導、心理準備,使學生到企業之后盡快地完成角色轉變。因此,在一、二年級,通過日常管理,通過請企業管理人員和優秀畢業生到學校做針對性的專題講座和交流座談,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學生有足夠的思想和心理準備,為校企合作培養的順利實施提供思想保證。
3、結束語
雖然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起步較晚。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校企合作蓬勃發展,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與企業進行了合作。由于學校所處的環境、專業的設置、雙方合作的主動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每所學校校企合作的內容、層次、形式、途徑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總之,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我國目前的校企合作的確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校企合作的進程,但是,想想在不就的將來,只要我們找準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幾方共同的利益作為結合點,加強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結果必然是“雙贏”。
【參考文獻】
[1]樊保臣.校企合作中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科技縱橫,2013(20):314.
[2]張勇,龔光軍.高等職業教育中加強校企合作問題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3(9):13-15,18.
[3]陳學平.校企合作的現狀及模式研究[J].卷宗,2013(10):165-166.
[4]方一鳴,唐建明.實現共贏的校企合作途徑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