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 漆舒琴 單新榮
【摘 要】多元互動式教學模式是當前國內外比較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媒介,促進師生間、生生間和人與情境間的全面交流和集體學習。本文將以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為例,采取課堂講授、啟發思考、提問回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式實現課堂的多元互動。
【關鍵詞】多元;互動;英美文學
互動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既不同于傳統的僅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法,也不同于放任學生自發學習的“放羊”式教學方法。它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教學計劃的要求系統地學習,也要求教師按學生的提問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1]。
一、多元互動教學模式
1.1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互動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心理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在這種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學習者對當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地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做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離不開教師的教,但又不可能由教師代替。學生的學習不單是知識經驗由外向內的“輸入”,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自內而外的“生長”。與這一理論觀點相適應,教學也必須要把焦點從教師轉到學生,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到師生互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1.2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目的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以“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為目標的教學結構模式。把傳道、授業、解惑看作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溝通,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教與學相互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關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調節,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個體與學習中介及個人環境互相影響,從而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二、英美文學教學
2.1英美文學課程的目的與意義
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知識課。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與欣賞英美文學原著的能力, 并通過這種能力提高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它不僅僅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敏感性, 以及敏銳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的能力[2]。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學課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人文學科的優勢,應該成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良好平臺。
2.2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英美文學課教學的主要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教法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復雜的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考,而文學作品中蘊涵的智慧、感情、經驗、原創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審美意識,都在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學中漸漸喪失,學生的自主性受到壓抑和損害。另外,該課程由于歷史跨度大,文學流派多,作家的風格也紛繁多樣,再加上課時少,其結果可想而知。經過一兩年的學習,學生只能記住課堂上討論過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體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高校教學中這種“灌注式”的單一教學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英美文學課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門課,成為教師們努力的方向。
三、多元互動模式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使用
基于上述問題的提出,多元互動教學模式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運用也許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3.1改變教師教學理念
英美文學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文學理論博大精深,具有跨學科、跨文化和多視角聚焦文本、闡釋作品的特點,對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跨學科、跨文化以及歷時、共時、橫向、縱向考察和研究。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取代以教師為中心,改革以講課為主的教學模式,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使學生在討論或辯論過程中理解和儲存思想[3]。當然,我們也要防止“以學生為中心”演變成“由學生來組織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認知框架,并在整個授課過程中使得認知框架不斷深入和拓展。以學生為中心絕不意味著教師放棄組織引導的職責,更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坐在一邊任由學生天南海北地閑聊。
3.2改變教學模式
有了教學理念的改變以后,教師還要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實施互動教學模式。以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家簡·奧斯丁為例,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家與作品,了解作家與作品創作之間的緊密聯系,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作家本人的生命歷程。而英文電影《成為簡·奧斯丁》就成為學生了解簡的最佳途徑。在正式課堂學習之前要求學生先觀看該電影,然后進行課堂分享,交流對簡短暫卻又傳奇的一生的看法。然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簡單介紹簡所寫的六部著名小說,讓學生討論小說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哪些相似之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迅速調動起來,電影中關于簡的介紹會成為他們課堂討論的無限源泉。于是很多學生發現,簡的小說都以英國當時的鄉村生活為創作背景,而小說的主題都是關于小女人的愛情與婚姻,沒有涉及到太多的社會深層矛盾。這跟簡一生的無憂,閑散的鄉村生活環境及終身未婚卻對愛情和婚姻終身思考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當學生有了這個共識之后,可以讓學生分組具體討論簡的一部作品,如《傲慢與偏見》。通過討論,學生們基本都能很輕易地發現小說中達西先生的原形就是簡生活中的湯姆,而小說中伊麗莎白無疑就是簡自己;傲慢與偏見的故事情節與簡本身的生活經歷是如此的契合,只是故事的結尾作者給予了女主人公一個幸福的結局。在學生感嘆之時,他們已經深深被小說的情節和簡的故事而感染,感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此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引人電影的片段或主題歌,進一步分析小說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小說人物性格的理解。在對人物性格有了一定理解以后,還可以進一步要求學生把小說的選讀部分分角色表演出來。這樣一來,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材與電影媒體的互動,學生與小說情境的互動,學習效率被快速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都得到提高。
3.3改革對學生的評價體系
此外,改革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課后互動可以進一步體現在不僅要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要考察他們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以便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探索和評判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除了課堂上組織討論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結束以后以寫短文評析某個作品的方式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把這納入到學期總評的成績之中,給予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肯定與鼓勵。
四、結論
總之,只有教師真正地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大膽地放權給學生,使互動教學成為一種教學常態,在教學中不斷的總結、探討,英美文學的教學才能真正地收到實效,教學質量的提高才會不再是夢。
【參考文獻】
[1]亢曉梅.師生課堂互動行為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4):42-46.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文秋芳,等.我國英語專業與其他文科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