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清華 許旭菲
【摘 要】通過借助檢務公開,打造陽光檢察,是檢察機關提高執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徑。實現司法公正正能量的最大外化,應當正視檢務公開在實踐中遇到的制約因素,找尋問題的原因,努力破解實踐難題,達到善用檢務公開傳播司法公正的效果。
【關鍵詞】司法公正;檢務公開;新媒體
一、從困境中找尋進路:“木桶理論”
(一)困境反思:檢務公開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選擇性檢務公開”是共性問題
“選擇性檢務公開”是大多數檢察機關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特質的問題。筆者經查閱一些地區檢察機關的實施意見和具體做法,發現各地區檢察機關普遍存在著公開深度不徹底、公開內容不全面的情形,這不僅導致檢務公開工作流于形式,更為嚴重的是催生很多“信息黃牛”和“訴訟掮客”,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的形象。
2、“信息化水平偏低”是難點問題
檢察機關在檢務公開工作中信息化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而各地區檢察機關之間的信息化水平也極不平衡。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調研組于2012年起對全國檢務公開情況進行調研的結果顯示:在26個省、直轄市和43個較大的市中,仍有4家省級人民檢察院和10家較大的市級人民檢察院未建有網站,或網站建立之后疏于維護導致關閉,分別占15.4%和23.3%;更有個別省級檢察院的官方網站一度處于不穩定狀態,或無法打開,或點擊鏈接后進入商業廣告頁面。[1]
(二)困境突圍:利用新媒體補“短板”
檢務公開制度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其最大的問題不是檢察機關如何公開,而是檢察機關沒有公開什么。就如同“木桶理論”帶來的啟示:如果有100件應該開公開的信息,而檢察機關公開了99件,那么公眾印象最深、最渴望知情的往往是沒有公開的那一件。因為,這才是需要去監督的部分。所以說,深化檢務公開,有效的途徑就是依托新媒體將工作重點放在補“短板”上。
二、揭示檢務公開制度的真意:破除司法神秘主義
曹建明檢察長指出,應堅持“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對執法依據、執法程序、辦案過程、執法結果等都要向社會公開。[2]這一表態對曾經一度在實踐中流行的“司法神秘主義”進行了有力的回擊。而在法治的軌道上全面理解“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應該要把其理解為“檢察權的公開為原則,公民個人的隱私公開為例外”。
應該說,檢務公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權力運行公開化是時代發展進步和民主法治建設的大勢所趨,也是檢察權依法正確行使的重要保障。檢察機關只有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客觀公正的胸懷,坦然面對公眾的監督和媒介的聚光燈,才能校正偏差、維護公正,進而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
三、路徑探尋:深化檢務公開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在問題之上破題:新時期對檢務公開的認識和定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深化檢務公開工作所面臨的各項問題中,首先應解決的當屬觀念障礙。為此,有必要破除妨礙深化檢務公開推進的思想觀念誤區,對新時期的深化檢務公開工作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深刻認識到深化檢務公開是推動司法改革,維護公正司法的重要保證;是接受社會監督,提升執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二)在問題之中破題:以新媒體為載體推動檢務公開
1、公開辦案信息,斬斷訴訟掮客黑手
深化檢務公開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是執法辦案信息的公開,但這也是最大的難點。在多項深化檢務公開改革的任務中,全國統一案件信息公開系統的建設毫無疑問最受公眾關注。根據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案件信息公開的內容主要包括法律文書、案件程序性信息和重大案件信息,公開的范圍擴大到執法依據、執法程序、辦案過程、執法結果等方面,既包括程序性信息,也包括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實體信息。
一是健全公開審查和答復制度。對擬作不起訴、不立案、撤訴、不予逮捕等決定的案件,涉案當事人申請公開的,應當邀請當事人在場公開答復;對當事人沒有申請公開的案件,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請人民監督員評議案件,并將案件評議結果在一定的范圍內予以公開。[3]
二是完善法律文書說理制度。為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制作法律文書應該要從事實與法律、程序和實體、法理與情理等多個角度,闡明檢察機關做出決定的理由和法律依據,即增強法律文書的說理性,力求讓當事人了解和理解繁雜的法律規定和深奧的執法原則。
2、暢通公開途徑,釋放法律監督能量
首先,在深化檢務公開工作中,暢通公開途徑的首要前提是要健全告知制度。檢察機關應當嚴格執行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制度,在受理案件時主動向相關當事人出示權利義務告知文書,并明確告知當事人在相關訴訟程序中依法應當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并對當事人行使相關權利提供有效保障。
其次,暢通公開途徑的形式要貼近群眾,方便群眾來訪咨詢。例如,在業務科室走廊處懸掛辦案流程展板,公開案件承辦人、辦案進度、辦案期限等情況,以方便群眾監督;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通過在網絡媒體發布檢察信息、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及時公布檢察機關維護穩定、服務改革發展的舉措,以及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典型案例等等。
3、創新公開方式,保障檢務公開推進
檢察機關在堅持開展舉報宣傳周、發放法制宣傳資料、舉辦檢察開放日等行之有效的檢務公開方式的前提下,要適應群眾需求進一步創新公開方式,讓人民群眾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檢察工作。近年來,隨著媒體網絡力量的日趨增大,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傳遞檢察信息、釋放法律監督正能量的作用也漸趨凸顯。因此,應探索開通官方微博、微信,打造統一的檢務公開新平臺,推進“兩微一端”(即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
(三)在問題之外破題:探索建立“大司法公開”格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為司法部門的司法公開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會司法公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司法機關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順應人民群眾的期待,抓住機遇,充分運用新媒體全方面地推動司法公開,維護公正司法。
目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司法行政機關等部門開展的各項司法公開在體制上彼此分割,這種做法在微觀上不利于案件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司法公開的全面、及時、有效知情,在宏觀層面上則降低了司法的公開效能。未來,應逐步探索建立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行政各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的大司法公開體制。筆者認為,在現有實踐的基礎上,可以先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充分運用新媒體及現代科技手段,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實現各部門執法信息資源的整合,構建執法辦案信息共享網絡,全面公開執法信息,為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及時、全面地了解和監督司法提供服務保障;二是進一步探索庭審直播方式。檢察機關應聯合法院對如何推進庭審直播方式、直播案件類型的選取、如何確保證人有效作證等問題共同探索,加以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信息受眾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媒體接收方式傳遞審判信息,來滿足公眾的知情需求。
【參考文獻】
[1]田禾,粟燕杰.深化檢務公開,提升司法公信力[EB/OL].www.cntheory.com,2014-04-17.
[2]2013年6月28日曹建明檢察長在在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的“檢察開放日”活動中發表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