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蓮君
摘 要: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弘揚、傳承好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夯實文化基礎和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的要求。當代大學生作為年青一代的主力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高校應當深刻挖掘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進一步開發其中的倫理道德內涵,做好育人工作。互聯網時代給育人工作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影響,高校利用好網絡育人途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促進新時代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發展意義重大。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主要精神氣質,分析了高校網絡育人存在的教育內容不夠豐富表現形式較為單一、教育載體的運用不足整合創新的力度不夠等問題,提出創新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理念、豐富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內容等策略。
關鍵詞:壯族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網絡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088-02
基金項目: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課題“壯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究”項目研究成果(MYYJ19S13)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壯族人民不斷創造開發的歷史中,沉淀出了燦爛的民族文化。這些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極富嶺南地區獨特的韻味,顯露出壯族稻作文化的情愫。壯族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從壯族先民進入農耕時代開始,水稻種植長期哺育先民的生活,濃厚的稻作文化由此形成。稻作文化衍生出的其他文化也在歷史長河中發育,形成以稻作文化為主的鮮明精神氣質和道德品質。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中蘊含的許多優秀的道德品質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凡的價值。
一、壯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主要精神氣質
(一)勤勞務實
由于壯族人口分布地域的地形、氣候等特點,壯族先民一萬多年前就已處于農耕時代,農本性的特征使得他們長期依靠種植水稻生活,稻作文化潛移默化地磨煉壯族人民的優秀精神品格。勤勞務實的品格決定了壯族人民在稻作文化生活下的生活品質,對于豐衣足食的向往進一步打磨了壯族人民勤勞務實的品格。
(二)頑強堅韌
壯族作為典型的農耕民族,水稻種植程序復雜,需要經受艱苦的挑戰,自給自足是他們的典型民族特征。穿衣方面,壯族先民很早就已經學會以植物或其加工物用于蔽體;飲食方面,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使得他們擅長種植加工米飯、米粉、米粥等食物;居住方面,五六千年前,壯族先民已經開始修建干柱洞,隨著與中原民族的交往日益緊密,漢民族的騎樓、平房等被引入壯族生活;行路方面,由于壯族地區多崎嶇山路,“其人往往勁捷,能辛苦,穿皮履,上下山如飛”注1
(三)愛國精神
壯族始終是一個向心力強、愛國精神濃烈的民族。從宋代以來壯族人民戍邊護國到明嘉靖年間精心策劃大敗倭寇,再到反法戰爭時期壯族青年加入清軍協助攻打法軍,直至現在壯族人民始終在祖國的西南邊陲護國衛民,無不詮釋著壯族人民推心置腹的愛國情懷。
(四)和諧理念,包容品格
作為典型的邊陲少數民族,壯族不僅擁有稻作民族保守的特點,還因它奇特的十字路口地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廣東與廣西的文化交往長廊,更是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的天然窗口。頻繁接觸多元文化,也擅長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良文化,允許并歡迎其他民族到壯族地區生產生活經商休養,促使壯族形成了長于吸收包容的民族氣質,并且生成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同的和諧理念。這些優秀的壯族精神氣質來源于壯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不斷耕耘和傳承,造就了壯族特有的精神品格,對于創新民族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擴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大有裨益。
二、壯族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網絡育人現狀
實踐證明,高校網絡育人目前效果參差不齊,融入壯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網絡育人的更是鳳毛麟角。以廣西桂林地區十所高校為例,雖然師生當中壯族人口比例不少,但年青一代學生群體對于自身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十分有限,對于壯族文化的認識僅停留在“三月三”歌圩節這種節日慶典上;高校對于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學習也僅停留在節日宣傳上,沒有將其進行網絡教育常態化,缺乏對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和重視。許多高校不僅認識不足,缺乏對高校網絡育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握;而且觀念滯后,對網絡與大學生網民特征的契合度掌握不足。現今高校網絡育人的存在內容毫無趣味、表現形式不夠靈活多樣的問題,廣西不少高校教育類網站的建設者對于壯族文化的認識不全面,學習不透徹,導致網站建設效果片段化、單一化。
放眼全球,世界互聯網已經誕生五十余年,中國接入世界全功能互聯網體系也已25周年有余。去年,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6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注2其中高校學生占比驚人。與此相反的是,民族地區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的開發和利用僅是尺寸之功,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效果也微乎其微。一是教育內容不夠豐富,表現形式較為單一;二是教育載體的運用不足,整合創新的力度不夠;三是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據此,高校育人應進一步深化網絡陣地,對提高網絡育人的時效性和功能性舉足輕重。壯族人民從悠長的歷史中走來,披荊斬棘,凝練出了優秀的精神品格,是年青一代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粉絲文化、日韓文化、西洋文化盛行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切不可棄瓊拾礫,利用保護好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物盡其用,有的放矢地進行高校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
三、壯族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網絡育人策略
(一)創新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理念
增強和改進高校網絡育人,是貼近新時代網絡發展趨勢的需要,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需要,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網絡社會的需要。認真地研究網絡社會環境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虛擬網絡社會和傳統現實社會在傳播路徑、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和傳播效果上大相徑庭。
高校要想取得更好的網絡育人效果,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創新教育理念,堅持虛擬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堅持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網絡不僅是工具和載體,更是途徑和手段。網絡育人要重視并了解高校學生對于微博、微信、QQ、論壇、貼吧等的使用情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將壯族優秀傳統文化課堂育人和網絡育人相結合,做到因材施教、因時制宜。正確的認識決定正確的實踐,創新教育理念,可以把握實踐——認識——實踐這個規律,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育人的優勢。
(二)豐富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內容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幾個類別的內容:網絡思想教育、網絡政治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網絡法治教育、網絡心理教育,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屬于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德育在每個學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大學階段的學生德育主要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品質應當加以錘煉,成為網絡育人內容的補充。“在一定意義上說,網絡德育內容是網絡德育的核心,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靈魂。”注3德育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占據重要角色,以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充實好高校網絡育人內容是做好網絡育人工作的前提。做好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育人必須符合系統性、趣味性、時代性的要求,抓住壯族的歷史進程特征,從壯族的生產習俗、飲食習俗、節慶習俗,理清楚壯族物質文化、民間文化、社會文化的聯系,重點把握勤勞務實、頑強堅韌、愛國精神、和諧理念和包容品格的民族精神氣質,涵蓋壯族優秀文化的精華。內容充實是網絡教育吸引力的第一步,第二步要建設類型多樣的網絡育人平臺。
(三)整合創新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載體
網絡教育載體較之傳統的教育載體具有數字化、全球化的特征,是一個綜合性的多媒體傳播平臺。高校可以創建網絡載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高校BBS、QQ、博客、微信、微博等的建設與管理,探索手機教育,使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雙向結合,用好規章制度,把握學生群體使用載體的時間特點、使用習慣等。整合創新教育載體要突出重點,打造主平臺,將學校、市級、省級、國家級平臺相結合,圍繞主線促建設。
(四)優化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與學隊伍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比客體更具主動性,教育隊伍的水準往往決定了教育效果的優劣。優化教育隊伍,充實隊伍專業性,明確教育邏輯,切實做好隊伍的選聘、培訓和管理,對于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必不可少。這里所說的優化教育隊伍包括教育隊伍和受教育隊伍兩個層面。
一方面,運用網絡開展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育人,需要一支能夠熟練開發和運用計算機網絡、具備較高的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理論功底、熟悉大學生信息接受特點的“復合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并相對提高教師隊伍的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提高大學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及其網絡道德,使其上網時遵守網絡規范和道德,提高學習的時效性。教與學是教育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優化教與學隊伍,是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網絡教育順利進行的催化劑。
四、結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網絡環境下,教育者運用網絡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認同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充實廣西高校網絡教育內容,傳承弘揚本土優秀文化意義非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意義重大,是一個值得思想政治研究者繼續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梁庭望.壯族文化概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梁庭望.中國壯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
[3]過偉著.壯族文化探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
[4]鄧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5]楊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論[J].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
(責任編輯:李凌峰)
注1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A].全宋筆記[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1.
注2 新華網.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EB/OL].[2019-07-11]. 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19-07/11/c_138217899.htm
注3 曾長秋,薄明華網絡德育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