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雨
摘 要:在目前大學教育中,一直在強調引入新的網絡媒體手段,轉變傳統課堂中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模式,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相較于其他的學科,分析化學更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邏輯分析,教師只能給予演示和指導,無法代替學生完成實驗活動。在翻轉課堂提出后,很好地解決了教學中個性化不足和實踐試驗匱乏的現狀。目前在分析化學教學過程存在個性化差異弱、缺乏試驗教學、缺乏試驗教學等問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彌補教學不足:善用微課教學、重視翻轉課堂、線上線下結合、重視實踐教育等,旨在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翻轉課題;分析化學
中國分類號:O65-4;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108-02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要想使大學的課堂煥發生機,教師應該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的吸引力,使教學不只局限在專業書本上。一些專家提出了“互聯網+”和翻轉課堂的概念,能夠極大地改善傳統應試教育中的不足之處,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成長。
一、大學教育中翻轉課堂的概述
翻轉課堂的概念是相較于傳統課堂而言的。在過去的教育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師教為主,忽略了對學生實操的培養,教師往往也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需要對課堂的教學方式進行必要調整,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加強自身引導者的角色定位。在翻轉課堂中,學生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對課程進行預習,一些基礎性、概念性的知識就可以提前掌握,并把自己經過思考仍無法解決的問題標記為重點,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翻轉課題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地位,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每個學生的實際能力有所不同,利用好翻轉課堂能夠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能夠加強教學效果和質量。
二、“互聯網+”的教學背景分析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對大學課堂教育也帶來一些變革,教師應該正確順應這一趨勢,積極在課堂中引入互聯網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首先,“互聯網+”可以打通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局限性,把有限的課堂進行拓展,幫助學生在課下向教師咨詢困惑,避免學生的問題堆積[1]。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把現場教學轉換為視頻教學,對于一些受到場地和設備限制的試驗,都可以通過遠程視頻直播的方式來學習。
其次,學生對靈活多變的課堂模式也有了更好的適應性。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靈活地運用手機和電腦來觀看課程,和同學、老師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來完成對課堂內容的補充和拓展。網絡也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課外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點查閱不同的資料充實自我。
三、分析化學教學過程中的不足
(一)個性化差異弱
一些教師授課方式和內容往往全都參考課本,沒有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出現了教學刻板化的情況。在分析化學專業中涉及的知識覆蓋面很廣,甚至和物理、生物等學科的內容都有交集,教師往往“貪多嚼不爛”,沒有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多做關注,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減弱,教學效果不理想[2]。另外,教師對學生能力的不了解也是造成課堂教學同質化嚴重的原因。教師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更有針對性的課堂內容,對課本知識進行二次開發,使學生無法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
(二)缺乏試驗教學
分析化學離不開試驗,一些教師因為教學任務繁重,盲目占用學生的試驗時間,導致學生無法較好地實現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后續學習會更加吃力。還有一些教師沒有讓學生參與到試驗活動中,僅僅是通過動畫展示的形式完成了實驗教學,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降低了學生的參與程度,影響實際教學。
(三)教學手段有限
受到實際教學設備和實驗環境等限制,一些教師無法較好地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展開課堂活動。在化學試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按照書本中的試驗完成,沒有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導致學生只學會了本實驗,不懂得思維和知識的遷移。化學的理論內容很多,對學生的積累、遷移和運用要求較高,學生很容易感覺枯燥和吃力。教師應該改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對課堂的吸引力進行提升,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落實分析化學教學的對策
(一)善用微課教學
微課具有廣泛性,是一種把重要的知識點內容進行詳細講解的過程,不涉及其他的多余環節,內容短小精悍,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課堂重點,且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保持高度注意力。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的內容,鞏固重點知識[3]。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利用微課課堂對知識進行鉆研,也容易打造精品課堂。
對于分析化學這種對試驗有一定要求的科目,教師可以把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在微課程中進行展示,由學生根據操作來判斷試驗結果,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夯實基礎。
(二)重視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一種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對其加以重視,充分發揮翻轉課堂的價值。
第一,在分析化學科目中,有許多的基礎性知識需要翻閱資料,這種與知識儲備相關的內容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的時間有較大的差異。如果放在課堂上完成,不僅耽誤授課時間,成效也不好。教師可以把預習內容放在課下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提前做好知識的梳理工作,在課堂上根據自己的困惑點更有針對性地聽課[4]。
第二,翻轉課堂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完善和優化。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后,還可以與教師交流,進行組內討論和互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通過教師點評修改作業。在這種創新的學習模式中,把教學變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秉持學習過程中不遺留任何問題的原則。
(三)線上線下結合
在分析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積累的要求很高,如果只依靠課堂中的有限時間是無法較好地完成學習的。借助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可以更好得地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
第一,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群等手段提前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還可以分享一些學習資料,學生根據個人的能力有選擇性地進行查閱。在課后,針對學生仍然存在困惑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為學生答疑,避免問題的堆積。
第二,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利用網絡題庫為學生隨機抽取難度相當的不同題目,并在網絡上完成提交[5]。這種方式能夠避免重復和抄襲的情況,教師也能夠更加清楚地掌握學生實際情況,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
(四)重視實踐教育
實踐與試驗是分析化學專業的教學重點,教師必須加強重視,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活動,且善于觀察和思考。以酸堿滴定試驗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滴定有關的動圖,逐次增加滴入的酸的含量,混合后的液體顏色會逐漸發生變化。根據酸堿兩種溶液的體積、濃度不同,設計出不同的實際問題,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判斷[6]。這是對多媒體手段的綜合運用,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另外,化學實驗課程必不可少,教師要正確認識參與到試驗中能夠帶給學生的好處,不能盲目占用學生的試驗時間,而是要在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評估,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在不同方面的學習情況,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作為分析化學專業的教師,更應該意識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做好教學資源的分配工作,把實驗課程的設計與理論教學同步開展,并在試驗完成后和學生一起進行誤差分析和反思回顧,以引導和提問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使學生能夠培養出試驗意識。
(五)培養學生自學
大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時期,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得到成長,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夠不斷進步。
翻轉課堂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并做好記錄,這就是自學中重要的PBL學習方式。學生在提問、探究和解決的過程中不斷反復加強學習,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內化知識的內涵。在自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概念性的知識先進行自我理解,并把有關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在遇到例題時先嘗試運用已知內容進行解決,再對比查看答案的解法,能夠幫助加深理解相關概念。如果還存有疑惑,就對問題進行歸納,并在課本的醒目位置標注出來,在教師講解時要更加關注,在課堂中若沒有涉及,要及時向教師詢問,防止問題堆積。在課后,學生也要利用互聯網等資源,對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和練習,以此加深記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構建評價體系
教師要學會構建完整的評價體系,從多角度、多方位看到學生的特長,以鼓勵代替指責,與學生共同成長。在互聯網技術和翻轉課堂等新手段的幫助之下,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途徑增多,不再單純依靠課堂表現、作業或考試,有了對學生全方位評價的基礎條件。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潛力進行開發,幫助學生拓展感興趣的方面,使學生對自己的發展規劃有更明確的認識。正確運用教學評價能夠起到促進教學的效果,學生對教師會有一種天然的信任和尊敬,教師對學生的正面鼓勵也是教學手段的一種,可以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增強彼此的溝通和聯系。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分析化學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充分開發學生的個人潛力,把課堂打造成與學生共有、更具歸屬感的場所。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使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極大地拓展課堂教學時間不充裕的問題,更加關注學生進行化學試驗的過程。合理運用翻轉課堂,將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交給學生課下完成,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使教師能夠多為學生拓展一些專業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加強儲備和積累。
參考文獻:
[1]于勇.基于“互聯網+”的儀器分析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數碼世界,2019(9):192.
[2]王磊.“互聯網+”背景下基于翻轉課程的分析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J].長傳教育學院學報,2019(8):27-28.
[3]鄭文琦.“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無機與分析化學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9(15):275.
[4]劉蘇莉.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與應用——基于大學分析化學實驗的案例分析[J].大學教育,2016(5):113-116.
[5]王星,張勤茹.“互聯網+”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研究規劃[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2):40-42.
[6]徐蕾,李莉等.“互聯網+”時代高校分析化學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9(3):96-99.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