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及古麗·牙庫甫 張秀琴
【摘要】目的:分析影響臨床血液檢驗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因素。方法:選2018.05~2020.01區間收集200例血液標本研究,根據檢驗結果準確性分為2組,觀察組30例檢驗結果不準確,對照組170例檢驗結果準確,分析影響準確性因素。結果:觀察組血液采集方式、送檢時間、溶血情況、調配方法與對照組比差異顯著。多因素:送檢不及時、采血不合理、調配不合理是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因素。結論:在血液檢驗過程中需嚴格執行檢驗制度、規范,確保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
【關鍵詞】血液檢驗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1
血液檢驗結果在臨床診斷、治療中有重要作用,其能夠為相關疾病的診斷提供指導,亦可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數據支持,因此血液檢驗結果準確性在臨床占據重要地位。然而血液標本檢驗需依靠人力完成,在檢驗過程受人為、環境、儀器等影響因素,不可避免出現檢驗結果誤差,例如標本采集方式不當、保存方式不當、抗凝劑比例不當等,且一旦血液標本受到污染或損壞,檢驗結果必然會呈現異常,進而影響血液檢驗準確性,增加漏診、誤診發生率,不僅延誤患者病情,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1]。為提高血液檢驗準確性,需加強對檢驗環節的管理,規范檢驗流程,本文選擇200例2018.05~2020.01區間收集血液標本研究,匯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研究200例血液標本均選自2018.05~2020.01區間,男~114例,女~86例,年齡均值(45.61±18.62)歲。
1.2納排標準
1.2.1納入①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②臨床資料齊全者;③由護理人員親自送檢者。
1.2.2排除①臨床資料不全者;②不主動配合者;③嚴重臟器組織損傷者;④血液污染者;⑤合并乙肝、丙肝者;⑥傳染性疾病者。
1.3方法
采集200份血液標本均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驗,復檢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儀器操作說明書。
從血液采集方式、送檢時間、溶血情況、調配方法等方面分析影響血液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
1.4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系統22.0軟件分析臨床數據,t、平方差表示計量數據,%、卡方表示計數數據,P值表示結果。
2 結果
2.1單因素分析
觀察組:擠壓采血22例、正常采血8例;規范送檢21例、1h內送檢9例;正常血液20例、溶血10例;合理調配10例、調配不合理20例;對照組:擠壓采血52例、正常采血118例;規范送檢50例、1h內送檢120例;正常血液48例、溶血122例;合理調配140例、調配不合理30例,觀察組血液采集方式、送檢時間、溶血情況、調配方法與對照組比差異顯著(P<0.05)。
2.2多因素分析
變量納入標準為0.05,變量剔除標準為0.10,血液采集方式因素中β值8.621、E值4.514、B值19.9881、P值0.0000、OR值2.054、95%CI范圍1.52-3.52;送檢時間因素中β值8.621、E值3.981、B值18.3465、P值0.0000、OR值1.921、95%CI范圍1.05-3.24;溶血情況因素中β值6.884、E值2.631、B值16.7838、P值0.0000、OR值1.055、95%CI范圍0.82-2.82;調配方法因素中β值15.681、E值7.525、B值32.6797、P值0.0000、OR值3.528、95%CI范圍2.52-5.45,結果顯示血液采集方式、送檢時間、溶血情況、調配方法是影響血液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液采集方式、送檢時間、溶血情況、調配方法是影響血液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醫務人員需加強對各個檢驗環節的管理,以確保檢驗結果準確性。
管理措施:(1)臨床采集血液標本過程中應動作迅速,借助定位針準確定位采血點,且采血過程中不可直接用手擠壓采血點,避免污染血液標本,增加溶血反應發生率。(2)護理人員需選擇最佳采血時間,采血前叮囑患者禁食6-12h。(3)在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需選擇貴要靜脈,并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止血帶,適當延長壓迫時間。(4)若血液標本中抗凝劑過少,會增加血清凝聚難度,若抗凝劑過多則無法客觀反映血液成分,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因此檢驗過程中需嚴格按照檢驗室相關標準選擇抗凝劑類型、劑量,確保抗凝劑與血液比例合理,避免發生率溶血反應。(5)血液標本采集完成后需即刻移送至檢驗科,避免血液標本長時間停留出現凝血現象。(6)醫院需加強血液標本采集與檢驗工作管理制度,持續為檢驗人員進行培訓、干預,以提高檢驗人員綜合素質,且送檢前需將抗凝劑混入血液標本中,避免出現血液凝結現象。(7)針對無法及時送檢者可放置在4℃環境下保存,將放置時間控制在7天內,若標本在常溫下存儲放置時間<4天,以確保檢驗結果準確性。
筆者認為值得注意的是,影響血液檢驗結果的因素,不只限于采血方法、抗凝劑比例、標本保存等,還可能存在其他影響血液生化檢驗結果,例如受檢者檢驗前3-7天可能服用影響檢驗結果藥物,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因此在檢驗前,相關人員需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用藥史,避免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其次檢驗中需嚴格把控各個環節,注意采血技巧,在提高患者舒適度同時,確保標本質量。
綜上,采集、送檢、溶血、調配等任一環節出現失誤,均可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因此臨床需嚴格按照相關流程操作,合理掌握抗凝劑比例、科學采集方案,確保檢驗結果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鄧海峰.臨床血液檢驗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0):204-205.
作者單位:1.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 843100
2.阿克蘇地區溫宿縣人民醫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 8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