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小龍
摘 要: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風俗民俗性、自娛自樂性、集體共享性、時代變異性及藝術表演性等風格特點,于中職舞蹈教學中對此有效把握,需要開展多元化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方式、并及時進行教學創新。
關鍵詞:中職;舞蹈教學;民族民間舞;風格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中職學校需要推進舞蹈教學改革。通過轉變舞蹈教學理念,加強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力度,使學生靈活吸收和運用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從而提升舞蹈創作和表演能力。本文闡述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內涵,概括了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以及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對中職教師開展舞蹈教學有所啟迪。
一、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內涵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且民族眾多,這必然會造就我國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由于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很多民族在早期就有了舞蹈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意識的提升,各民族民間舞蹈體現出了諸多藝術特色。從廣義的角度上講,我國民間舞蹈主要分為漢族和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兩類。在研究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時,需要認知民族民間舞蹈的起源。無論是哪個民族,其民間舞蹈藝術都是源自于本民族的風俗文化。它必然受人們的生活習慣、思想特征、語言意識、風土民情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形成在勞作之后所生成的自娛自樂的藝術活動。由于地緣文化、民族意識等方面的差異,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迸發出更高的藝術魅力,而這些藝術魅力也體現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藝術性。從狹義的角度上講,無論是在表演風格上,還是在表演形式上,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必然有所不同,但舞蹈藝術的價值核心卻是相同的,這既是人們喜歡民族民間舞蹈的原因,也是民族民間舞蹈發展與傳承的根基所在。
二、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
(一)風俗民俗性
一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民族本身的性格。受傳統文化的而影響,很多民族產生了自我意識,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精神,這推動了該民族民間舞蹈的形成。由于各民族生活習性不同,對鬼神崇拜的方式不同,賦予了民族民間舞蹈更多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例如傣族的潑水節,與之對應的傣族舞蹈,都是吸收了大量的風俗民俗生活元素,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藝術活動。又例如江西、廣西一帶的采茶舞,都是基于民族日常生活,從采茶勞動中提取的藝術結晶,從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民間舞蹈是一種有涵養的思想文化。它能從風土民俗和生產勞動中汲取更多的文化養分,提升本民族舞蹈的藝術層次。它既能展現出本民族獨有的藝術特色,也能利用相關舞蹈動作和音樂吸引觀光者的眼球,從而更好地宣傳本民族文化[1]。
(二)自娛自樂性
從某種層面上講,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產生,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它既是一種放松身心自娛自樂的休閑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表達本民族精神的形體語言。在實際舞蹈創作中,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有著屬于自身的獨特風格。尤其是在娛樂精神方面,每個民族民間舞蹈都保持著本民族的藝術屬性,展示出了本民族獨有的藝術魅力,將自娛自樂性發揮到極致。例如藏族的果諧,它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人們通過邊歌邊舞,感知舞蹈藝術的節奏,能夠在放松身心的同時,享受本民族精神的饋贈。又例如傣族的嘎光,它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通過運用鼓這種樂器,帶動每個舞蹈節奏點,使人們更為直入地享受舞蹈帶來的快樂。人們只需要跟著鼓點走,自由做舞蹈動作,就實現了自娛自樂。
(三)集體共享性
民族民間舞蹈源自于民族生活,體現出了一定的群體性。由于人們在勞作時不是單獨完成作業的,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集體文化藝術成分。因此,民族民間舞蹈的集體共享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它具有歡快的藝術氛圍,有明顯的舞蹈表演規律。它適合男女老少,舞蹈動作有一定的共通性。第二,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來源于集體智慧。這使得舞蹈在劇本創作、表演創作上有一定的文化藝術性。通過運用一些短句、舞句、動作等元素,升華了舞蹈藝術的內涵。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協作,重新賦予民間舞的生命力。第三,民族民間舞蹈有一定的審美取向。通過發揮集體的智慧性,凝聚集體的精神價值,充分體現了本民族的舞蹈思想,展示出了本民族的舞蹈精神。
(四)時代變異性
縱觀各民族民間舞蹈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依然保留很大的歷史思想痕跡,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意識的提升,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勞動形式發生了變革,也給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和方向,例如藏族舞蹈。藏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民間舞蹈藝術形成較早,但由于藏族人民長期受到壓迫,所以其舞蹈動作中大多是彎腰駝背,卑躬屈膝的姿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思想的解放,這些受奴役、壓迫的舞蹈藝術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大量的直腰動作融入其中,標志著“翻身農奴把歌唱”時代的到來,為其舞蹈藝術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動力[2]。
(五)藝術表演性
在民族民間舞蹈表演中,突出了一定的藝術表演性。舞蹈表演是否成功,取決于表演者的舞蹈動作、神情姿態,以及傳達的思想情感。依托舞劇內容,刻畫各種人物形象。依托肢體語言,表達特定的情感,已成為每個舞者必須具備的表演品格。由此可以看出,任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都需要依托技術高超的民族舞蹈人才,民族民間舞蹈亦是如此。經過漫長歲月的變遷,民族民間舞蹈被進一步修飾和改進,對舞者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網絡技術發展的今天,民族民間舞蹈表演中,不僅要保留本民族藝術氣息,還要著重突出舞者的個性。
三、中職舞蹈教學中有效把握民族民間舞蹈
風格特點的教學反思
(一)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特點的研究
為發展民族民間舞蹈,中職舞蹈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其風格特點。通過將這些風格特點知識,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將民族民間舞蹈與時代發展需求相結合,創作出更好的舞蹈藝術,從而在傳承民族民間舞蹈精髓的同時,將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發揚光大。首先,教師應結合民族民間舞蹈發展歷史,講述其變化形式特點。通過帶領學生實踐藝術的根源,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積累舞蹈學習技巧,促進學生舞蹈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應緊緊圍繞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風格特色,展開系統性的舞蹈教學。通過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原則,不斷為舞蹈創作和表演注入活力。
(二)開展多元化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方式
開展多元化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是發展學生舞蹈能力和素質的必有路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舞蹈價值理念的沖擊,教師需要為學生樹立健康的舞蹈觀。通過抓住觀眾的眼球,優化舞蹈動作語言,充分發揮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色。首先,教師應重視豐富學生的舞蹈文化底蘊。從各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中找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契機,不斷充實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和內容,從根本上提高舞蹈創作和表演的檔次。其次,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更好的教學課件。通過與學生一起研究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風格,感知民族民間舞蹈的精神內涵,不斷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步提升舞蹈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獨特的舞蹈藝術形象[3]。
(三)基于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特點進行教學創新
雖然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內容豐富,但它是建立在民族性格、生產生活等要素的基礎上的。只要抓住本質精神,開展舞蹈藝術創作,就能更好地展示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傳揚中國民族特色文化。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舞蹈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水平。首先,教師應注重結合時代舞蹈的發展形勢,推進民族民間舞蹈形式上的創新。通過將多元化的舞蹈價值觀進行融合,不斷創作出滿足觀眾口味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們審美舞蹈藝術的需求。其次,教師應注重創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創新學習模式。通過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舞蹈語言等角度出發,不斷構建新的中職舞蹈教育生態,從而打造意境唯美、動作優雅、內涵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4]。
綜上所述,為提升學生舞蹈素養和能力,中職教師需要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加大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特點教學力度。通過帶領學生認知和理解各民族的思想品格、藝術特性等,不斷為學生創新舞蹈和表演舞蹈打基礎,從而推動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
(新疆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新疆錫伯族貝倫舞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CEFA2018070。
參考文獻
[1] 曾濤:《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風格與規格分析》[J].《北方音樂》,2016年第17期,第5,7頁。
[2] 王磊:《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風格性的魅力探討》[J].《戲劇之家》,2018年第24期,第214頁。
[3] 王瑞潔:《神形兼備——淺談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風格性的訓練》[J].《藝術評鑒》,2018年第16期,第114-115頁。
[4] 李炳辰:《基于實踐視角下的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9年第7期,第3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