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研光
摘 要: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高校承擔對國際化人才進行培養的重任,尤其當前全球化發展的新常態下,國家間的競爭更具激烈性。所以,在當前一流專業視域下,高校更應將教育發展模式定位在對國際化音樂人才進行培養的基礎上,并最終構建出一套完整、系統的的高校國際化音樂人才的培養體系,以便培養出更多的國際化音樂人才。
關鍵詞:一流專業;國際化;音樂教學
前 言
通常來講,人們所說的一流專業指的是一流本科專業,又可以分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和省級一流專業。它是在教育部以“雙萬計劃”為依據的前提下,建設的一流本科教育專業。而在全球一體化發展腳步不斷加快的當今,對于國際化音樂人才的培養則有了更多要求,需要學生具有更高的學歷、更強的音樂專業背景、并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因此,在一流專業視域下,為了培養出更優質的國際化音樂人才,應扭轉傳統教學理念,將國際音樂人才培養視為教學新常態。
一、改革課程設置,培養國際化傳統音樂人才
一流的高校、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生三者構成了一流專業,而在一流專業視域下,需要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學科素養、教學反思等層面均應遵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引導,而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應在對學生創新力進行提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細化來說,高校國際音樂化人才培養主要包括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音樂研究能力、音樂演出能力進行三位一體創新性培養的方式,通過引入不同的智能化高科技教學手段,對音樂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并對音樂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可以對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行提升。這種對課程改革進行設置,可以確保在一流專業視域下,對國際化音樂人才進行培養。
具體來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一流專業視域下,對于國際化音樂人才培養模式來說,應保證學生具有傳統音樂知識的學習能力,尤其在當前社會發展進程較快的前提下,更不能將我國傳統層面的音樂學習能力忽略。傳統音樂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民間音樂,這不僅是我國優秀的音樂文化,其中也涵蓋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宮廷音樂指的是在清朝時期的音樂,包括孔廟的祭孔禮樂,作為一種禮器的金編鐘等,直到現在仍有部分地區在沿用這種音樂。宗教音樂指的是道教和佛教音樂,曾經在我國歷史上風靡一時,雖然,隨著道教和佛教的逐漸衰落,道教和佛教的音樂也逐漸衰落,但宗教音樂這種模式包括樂僧、樂器、樂譜仍舊是我國宗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包含北京智化寺的佛教音樂。文人音樂又叫古琴音樂、指的是我國古代的撥弦樂器,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在音樂活動中使用的主要樂器[1]。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的6億人口中,只有不足百人會彈奏古琴,所以古琴的衰落較為嚴重。但是,到了本世紀初,古琴音樂的價值和魅力重新被人們認知,也迎來了一片發展的新天地。而對于民間音樂來說,又分為民族樂器和民歌兩大主題,具有世代相傳、口耳相傳的典型特征,通常這類音樂都對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進行了反映。結合一流視域下高校的國際化音樂培養來說,更應注重上述傳統音樂知識的學習,以此在提高自身音樂造詣的基礎上,更可以在國際化層面確保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和技藝得以弘揚。所以,在一流視域下,高校的國際化音樂教學應適當增加傳統音樂課程,使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對傳統音樂知識進行學習,同時,也應聘請專業的傳統音樂教師,尤其對上述四種傳統音樂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有較好掌握能力者,以此確保學生的國際化傳統音樂文化能力得以提升。
二、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國際化創新音樂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國際化音樂人才的培養,正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而不斷產生一些變化。尤其在國際化發展腳步逐漸加快的當今,高校在校方教育資源一流、學科一流、學生一流的情況下,應充分對自身的優勢進行利用,對音樂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同時,在此基礎上,也應注意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國際化音樂人才。在一流專業視域下,應注意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摒棄陳舊的填鴨式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模式下的教學理論,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產生影響,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固化和限制,無法與當前社會需要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尤其從國際化音樂人才培養角度來說,則更應對立體化、多元化的集科研、教學、實踐三個層面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進行構建,以此確保學生音樂創新能力的提升。簡言之,音樂課程體系涵蓋了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專業技能知識、音樂實踐能力三個層面的內容,因此,應將上述三方面的知識進行互通互聯、互相融合與滲透,即保證每部分音樂知識的獨立性,同時也應確保三部分音樂成為一個有機的音樂學習整體。
細化來說,在音樂課堂教學環節,首先,音樂理論知識的講授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其教學主旨在于可以對較為寬厚的音樂知識體系進行構建,同時,還可以對課堂音樂教學的理論內容進行具體研討和科學研究,從而確保教學內容更具前沿性。其次,也應注重將音樂理論知識與音樂實踐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并對音樂教學的模式以及考核模式進行改進,以此提高學生的國際化音樂學習創新能力。比如,在對音樂民族音樂理論、音樂歷史知識等具有較強理論內容的音樂課程進行學習,并在此基礎上,也應將與之相應的音樂實踐技能進行有機融入,真正實現音樂理論知識與音樂實踐知識的雙重提升[2]。再者,對于一流視域下,國際化音樂學習能力的考核問題來說,也應進行創新改革,除了采用傳統層面的音樂閉卷考試之外,也應將音樂會的講解、樂器演奏技能在考核體系進行納入,從而真正意義上對學生的音樂實際學習能力有一個具體的了解。并且,還可以通過上述創新的音樂學習方法以及測評模式,真正體現出音樂的學習、研究、演出三位一體的創新培養模式的優越性。
簡言之,所說的高校創新性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指的是將傳統層面的對音樂學習能力相對忽視,而對音樂實踐技巧相對重視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并將教學著眼點放在對學生音樂的學習能力以及音樂的實踐技巧進行有機融合的培養層面,還應在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也應對學生的其他學科學習知識進行重視,并將音樂課程的學習知識適當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知識進入有機融合,包括樂器學與材料科學及物理聲學的聯系、計算機學科與音樂表演的知識、設計學與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以此確保在一流專業視域下,學生的國際化音樂學習能力有一個全新突破,使學生在提高自身音樂素養的同時,音樂知識遷移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多元綜合教育,培養國際化綜合音樂人才
在一流專業視域下,若想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加完善地投入到國際化音樂學習中,應注意通過多元綜合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培養。通常來講,所說的音樂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對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音樂綜合素養、音樂知識運用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以此使學生的音樂造詣得以進一步強化,并確保在全球化發展進程日趨加快的當今社會,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并可以通過自身掌握的音樂知識去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3]。具體來說,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滲透,在教育面向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中,對高校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有了更多重視。而且,在此基礎上各學科的交叉和互融也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在對復合型人才更加需要的當今社會,高校的音樂教育也應朝著對學生的音樂以及多學科的融合性能力進行提升。也就是說,對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并非單純地對音樂這一學科的理論與實踐能力進行提升,更重要的是也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也對其他學科中涵蓋的音樂知識進行挖掘,以此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并確保一流專業視域下,國際化音樂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完成。比如,目前有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即物理聲學與樂器學進行互相交叉而形成的全新的一門科學。
從理論層面來說,對于樂器學的教學來說,首先應將樂器學的發聲理論對學生進行闡述,包括樂器的結構、功能、發聲原理等,其次,通過頻譜、時程、聲壓等物理參量的數學計算,使樂器的共鳴、擊發、振動方式達到標準化以及數字化,從而可以為樂器的演奏技藝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議。
結語
總而言之,在一流專業視域下,為對學生的國際化音樂學習能力進行提升,應創新原有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綜合性音樂能力進行培養。此外,也應使學生的音樂知識遷移能力得以提升,并確保提升學生的音樂與其他相關學科相融合的學習能力,以此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前音樂教育國際化發展腳步。
(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聶安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藝術教育》,2015年第12期,第144-145頁。
[2] 練遠媚:《構建音樂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以廣西為例》[J].《前沿》,2012年第10期,第145-146頁。
[3] 練遠媚、盧秋云:《音樂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探索》[J].《前沿》,2012年第7期,第146-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