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汝青
摘 要:“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最高目標。本文在分析高中語文教學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現狀的基礎上,嘗試從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路徑來闡述高中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文本解讀;文化傳承與理解;高中生
一、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內涵和意義
1.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生命,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高中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培養,是指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對文化理解、尊重、認同、踐行的能力,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品質。
2.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意義
高中生處于心智逐漸成熟階段,他們的認知與審美、人格與心靈、價值觀與信仰逐漸形成,教材是他們接觸文化的重要媒介。所以,在解讀文本中培養高中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對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有序和諧的發展、國家可持續的發展都起到關鍵作用。
二、高中語文教學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現狀
語文是文化,但是文化不等同于語文。在當前語文教學中,把“語文”與“文化”分離或貼標簽的現象比較嚴重。前者完全拋開文化,語文課上中規中矩地分析課文、劃分段落、總結中心思想、做練習報答案;后者脫離語文知識,拋開文本,大談所謂的文化,有的還熱衷于從比較低俗的視角去展示古代一些糟粕。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就要在解讀文本過程中,把有“文化”的語文和有“語文”的文化結合起來,以語文的方式體現文化,用文化提升語文的品質。
三、基于文本解讀培養高中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策略
1.通過整本書閱讀方式解讀文本,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大量的傳統文化文本,借助對這些文本的解讀,把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美德植根于學生心中,使他們內心世界充實,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有了民族自信心,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就不會迷失方向,喪失國人的本色。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立德樹人、維持社會公序上一直有指引作用。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學習中國文化,就不能繞開孔子。
2.通過多重視角解讀文本,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的理解力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占據中國文化主流一直都是儒家思想,孔子回避“死”,所以中國人也很忌諱談到“死”,實在不得已,就使用其他替代詞:古代帝王去世為“崩”,王侯是“薨”,臺灣地區喜歡用“往生”,新疆伊斯蘭教說“歸真”,文雅的“駕鶴西歸”、詼諧的“去見馬克思”……教材有不少涉及生死的文本,如殉情的《孔雀東南飛》《羅密歐與朱麗葉》,死士的《荊軻刺秦王》,自沉汨羅的《屈原列傳》,思考生死問題的《蘭亭集序》與《指南錄后序》。雖然都與“生死”有關,但是指向卻不一樣。劉蘭芝是屈從于時代的悲劇女性,朱麗葉則散發著追求幸福的人文主義光芒;在強秦吞并六國的進程中,男子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5歲,乞望順死是不現實的,大丈夫要成就一番大業何其難,至此,荊軻成為義俠的一面旗幟;忠君愛國的屈原,把自己的一生都付諸楚國的興盛大業中,以身薦國是他對祖國最后的付出;理解屈原的選擇,我們就可以解讀文天祥由一路躲避死亡,到最后吟唱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國難的舉動;而王羲之卻在拷問人類:“死生亦大矣”,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一生?由此可見,文化是多樣性的,沒有非此即彼的是非觀,我們要學會尊重與包容,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增強文化的理解力,從而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
3.通過學習實踐活動解讀文本,感受文化豐富性,提高文化的感悟力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四大素養培養的基礎。曹雪芹在堪稱藝術小說和百科全書的《紅樓夢》中展現了文學藝術神采魅力,而且將藝術擴展到文學之外的廣袤空間。《林黛玉進賈府》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诖苏鹿澰谌珪凶饔茫械慕處熤赜趶碗s的人情關系解讀,有的教師從高中生心理特點出發著重于解讀寶、黛、釵的愛情糾葛。文本的解讀應該與語文學科知識相結合,不能厚此薄彼。我在執教本文時,就是通過設計學習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解讀文本。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通過查閱資料,盡量使用課文中的語言,寫《賈寶玉傳》。學生完成之后,再經過相互閱讀、討論,學生們領悟到“中國式”祖孫情、封建社會的宗法制等等豐富的文化內容?!耙詫懘僮x”的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由“能懂”到“會用”,實現了教學目標。
4.通過文化背景解讀文本,理解文化傳承性,提升文化的踐行力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之根。其中,“士”文化一直都是主流社會的主導思想,擔當、匡時救世、心懷天下的讀書人一直在支撐著中國的脊梁。了解了這樣的文化背景,就可以讀懂屈原《離騷》“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中的“舉世”“眾人”不是指普通人,而是特指那些不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之族。讀懂“士”文化,那么讀《阿房宮賦》,就可以讀懂杜牧在濃墨重彩渲染阿房宮昔日壯觀之舉的背后是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同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何嘗不是描繪出一位徘徊在政治十字路口有“天下情懷”的知識分子形象?可見,“士”的心懷天下勇于擔當的文化古今一脈相傳。理解優秀文化的繼承性,就可以提升文化的踐行力。
總之,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地訓練和實踐。本文對此作了一些思考和實踐,權作引玉之磚,謹待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黃厚江.有“文化”的語文和有“語文”的文化[J].語文教學通訊,20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