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燁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經濟、政治、科技與教育等諸多學術專業領域及社會元素都發生了一定程度改變。特別是在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畢業后就業趨勢受到區域性經濟發展影響,具備著一定干擾性及引導性。在當地經濟發展方面具備較為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大學生畢業后就業流向方面也會具備一定程度差異。特別是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與地區,大學生畢業后更偏好這樣的地區進行就業。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學生就業流向來說也具備一定差異,在采取引導等措施時,首先需要客觀看待問題關鍵節點所在,進而合理地進行區域經濟發展和就業趨勢方面的引導。本文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情況進行分析,并從經濟水平、政策制度、薪資收入三方面闡述區域經濟發展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影響情況,提出增強區域就業吸引力、做好基礎保障與發展保障區域經濟發展等對策,旨在為局部地區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經濟;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影響;引導;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F249.2;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044-03
基金項目: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保定跨越式發展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研究——基于人才內力驅動視角”(2018046)
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大學畢業生數量也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人才對于局部地區經濟發展、產業推動的價值與意義非同小可,是地區經濟與產業發展最原始的引擎動力。然而就目前的綜合情況來看,因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很容易導致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進而產生區域流向變化。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情況分析
(一)經濟發展不均衡
經濟發展不均衡是新時代背景下最為常見的問題,尤其在市場經濟改革不斷落實與深化的過程中。雖然經濟得到了較快增長,取得了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城市與地區出現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象十分明顯[1]。由于經濟發展不協調,進一步導致不同經濟環境下,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生活保障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都具備顯著差異。這樣一來,大城市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更加可觀,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就更大一些,學生會更加青睞大城市與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歸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經濟發展更好的城市,工作與生活更加具備新穎性,社會保障制度更完備,生活質量相對較高,人均收入較高,吸引力就更大。
尤其我國南北部、東西部經濟發展方面嚴重不協調,充分體現在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方面,同時也體現在學生畢業后就業人均月收入方面。在工作崗位、企業規模方面,由于大城市就業崗位、就業機會更多,可供選擇性更多,各大中小企業可供工作崗位的選擇,學生就更加會選擇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就業,出現區域流向方面的綜合性差異,導致人才分布缺失、教育失衡、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失衡等一系列情況出現。
(二)區域分布不均衡
區域分布不均衡是相對常見的一類問題,相比之下各類大城市,如北上廣深等,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方面吸引力更強,薪資條件具備較強的吸引力,大量專業性人才不斷集中,并且社會競爭力也在不斷加大,勞動效率也隨著競爭力增大而提高[2]。就宏觀角度而言,由于生活環境、經濟環境、薪資條件等各方面的多角度差異,進一步導致區域發展及區域人才吸引力出現不平衡,致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產生了一定變化,對其綜合情況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大量專業性人才更多集中于大城市,因其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展示平臺,最基礎的生活保障、市政設施相對較好,整體更加具備吸引力。在各類人才不斷涌入的同時,當地經濟得到了較好發展,產業推動效果較好,所吸引人才就越來越多,整體吸引力和競爭力不斷加大,進而導致勞動效率、勞動效果不斷提高,整體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而在同一省份區域內或在同一地理區域內,由于城市發展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導致產業發展及人才吸引力也會具備一定不同。例如,省會城市相比同省份內其他城市而言,人才聚集量相對更大,而在同省份內其他城市則會出現產業發展極不協調的現象,進一步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換而言之,其他城市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相對較少,當地人才吸引及產業推動缺乏助力,沒有吸引高等人才的條件,缺乏有效的引導策略。
二、區域經濟發展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影響情況分析
(一)經濟水平影響
經濟水平影響是最常見的一類影響因素。當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之后,就意味著產業得到了較好發展,而產業推動與發展也離不開人員方面的支持。對于各崗位、職位人才需求量不斷在提高,刺激與催生了各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3]。人才的流向與局部經濟發展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關系,當經濟水平提高之后,對于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斷提高,所能提供工作崗位更多,人才需求更大,整體經濟水平也得到較好發展。反而言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提高,整體就業需求方面也得到了較好滿足,同時也有著更大的就業需求等待滿足。就實際情況而言,區域經濟水平等方面情況最先會影響到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由于工作崗位等方面具備一定程度差異,自身所形成趨勢也會出現不同,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也會產生一定程度差異。例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所能提供工作崗位較多,競爭壓力較大,地區人才相對較為擁擠,歸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水平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經濟水平相對更高一些。而對于我國東北部地區或中西部地區,這些經濟欠發達或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整體人才會出現欠缺的現象,能提供的工作崗位、滿足就業需求量也相對較少,人才較為匱乏且持續呈現著人才外流的現象,進一步導致人才和人力資源方面沒有得到優化配置,人才浪費的現象也相對更為常見。由此可見,在實際經濟區域性水平方面,大城市更占據著一定優勢,更加具備吸引力,然而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費情況,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優化相關人才配置,進而導致很多現實問題出現。
(二)政策制度影響
政策制度影響也是相對較為明顯的一點,主要包括醫療衛生、生活保障、養老失業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與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在政策制度方面相對更加完備,福利待遇及社會保障也相對更好,保障效果等各方面也優于經濟不發達的城市[4]。在社會保障方面,雖然基礎保障具備一定規律性,但實際上很多保障都會具備區域性差異。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制度就相對更加可觀,在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更加具備保障性。另外在國家鼓勵“雙創”即鼓勵創新、創業的背景下,大部分城市簡化各類創業手續、減免創業費用、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等,更加符合畢業生的心理偏好,所以整體流向及吸引力相對更大[5]。在這樣的情況下,畢業生可以選擇的渠道和方式更多,可以選擇的城市也相對更多一些,整體在就業、創業等方面受外界環境影響相對較大。尤其是政策制度方面的影響,直接決定了學生就業、創業的趨向,對學生就業流動產生較大的干預[6]。
(三)薪資收入影響
地區經濟差異導致了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進而造成薪資收入、就業工資和生活水平差異。尤其對于局部地區而言,地區經濟發展越好,競爭壓力越大,工資水平也就相對較高,吸引力也就相對較大[7]。相反,當局部地區經濟發展不佳,水平沒有得到較好提高,進一步導致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和薪資收入方面也會產生一定程度差異。特別是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畢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中,生存、生活質量是最常見的。尤其在競爭壓力比較大的市場環境下,可以自主選擇的機會也就相對更多一些,在薪資待遇相對可觀的情況下,自主生存壓力也會相對應有所下降,生活質量可以反比例得到提高。這樣的情況對于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地區而言十分明顯,經濟特別發達的城市與不發達的城市畢業生薪資待遇對比可知,經濟發達城市畢業生薪資待遇甚至可以超過不發達城市畢業生薪資待遇的數倍,整體十分可觀。這樣一來,越發達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越大,反之急于需要發展的城市和不斷建設與提高的城市卻面臨著人才吸引力較小的情況,無法積極發展,整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況又會進一步加重,致使很多問題的出現,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與人才吸引力下降,馬太效應的情況日漸加劇。針對這一特點,需要積極采取合理措施,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與提高,促進局部地區經濟發展。
三、區域經濟發展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引導對策分析
(一)增強區域就業吸引力
提升局部就業吸引力是最為關鍵的,要通過對就業氛圍、創業氛圍、社會制度、政策法規、社會保障等多方面進行優化,對大學畢業生產生一定傾向性,進而增加局部區域吸引能力及吸引程度[8]。此類措施是引導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的最主要的一類措施,自身價值與意義非同小可,更是有著絕對性的影響作用。經濟越為落后地區,越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就業吸引力,將制度保障等各方面進行合理有效優化,增加產業、企業和科技等方面的推動。在這基礎上,對于畢業生而言,創業與就業氛圍十分重要,要更新在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的針對性,不斷將思想進行更新換代,克服傳統模式中的小農思想制約,鼓勵開放、秩序、積極的創業、創新文化流行。只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整體效果才可以得到顯著提升,進而提高局部地區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引導效果和就業、創業的吸引能力。
(二)做好基礎保障與發展保障
諸多基礎保障中,最低工資標準、教育保障、生活住房保障、是相對關鍵的一部分內容。尤其大學畢業生最低工資必須要明顯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水平,同時還需要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個人發展空間,進而調控與提升區域的綜合就業吸引能力[9]。在這一過程中,宏觀調控的作用價值與意義非同小可,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整體操作效果,提升區域就業吸引能力,將整體人才吸引有效性進行根本上的優化。本質意義而言,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面選擇是綜合性的,除了在物質方面進行保障之外,更多的是未來發展等各方面的保障,還有在心理方面的認同感和文化感,從而進一步養成不同就業需求。正因如此,要將大學生就業需求等方面充分考慮到其中,做好針對性的政策、經濟、基礎與發展等各方面的調控,為畢業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提升整體人才吸引與配置的完善性。要將所有的影響因素都充分考慮到,合理進行引導,提出具備傾向性的政策來吸引人才,投入城市發展、經濟建設、產業建設等諸多方面中,為人才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提供實際性的基礎物質保障。
四、結語
如上所述,區域經濟發展對于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影響相對較為明顯,尤其是在經濟發展不平均、不均衡的情況下,整體就業趨勢也會具備明顯的差異。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導過程中要在政策方面具備傾向性,合理地進行完善與提高,增強局部地區在人才方面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都三強,李娟,陳艷梅,等.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對策研究[J].科技資訊,2018,16(3):222-224.
[2]路鵬,宋朝峰.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河北滄州地區大學生就業影響及對策研究[J].長江叢刊,2018(1):196.
[3]逯越琛.近三年畢業生就業區域變化及特點分析研究——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J].明日風尚,2017(12):357.
[4]青格樂.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與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10):189.
[5]徐瑩瑩,等.城市等級對同類院校本科生就業影響的研究——基于列聯表分析方法[J].商業經濟,2017(7):179-180.
[6]安紫瑤,等.吉林省高校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影響因素及針對性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7(5):214-215.
[7]劉梅月.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基于山東科技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調查[J].大學教育,2018,101(11):221-223.
[8]解書華,等.高等學校引導大學生在遼寧就業的策略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4):444-448.
[9]孫長林.基于研究生就業地區流向分析探討研究生就業工作——以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為例[J].中國就業,2017(5):48-49.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