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軍
摘 要:依托產教結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是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模式創新的路徑之一。本文首先闡述了工作室教學模式類型,可分為實驗型、項目型、設計型、作坊型以及創業型五種,高校應當結合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教學要求,采用設計項目與教學的一體化課程設置,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然后通過分析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運行基礎與運行保障,如師資力量建設、設備與職業資格鑒定、構建以實踐為中心的考評標準與教學監控機制、利用多元制度強化教學管理等,提出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做到穩定項目來源、落實與協調各項管理制度、實施工作室教師聘任制、采用靈活自主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措施。
關鍵詞:產教結合;視覺傳達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112-02
依托產教結合,通過設立多種類型的工作室進行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為今后的就業與創業創造心理與技能條件,同時提升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育質量,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要。
一、產教結合背景下的工作室教學模式類型
(一)基于產教開發:實驗型工作室
實驗型工作室由受企業委托,承擔產品研發或市場調研方面的實驗性工作的教師主持。教師將一部分研究工作內容編入教學內容中,帶領學生一起完成實驗。實驗型工作室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設計實驗、完成實驗、總結結果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探索精神,并獲得知識。
實驗型工作室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仔細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行為,并將學生的創意思路與相關作業合理歸檔[1]。這類教學模式通常由具有系統性的小型課題構成,適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一年級的學生,有利于他們對設計素描與色彩、基礎圖案、三大構成要素以及相關市場調研內容的探索性學習。例如,色彩的調和、色光的分解、色彩對心理的影響等,通過科學實驗獲得的知識更有利于學生掌握與吸收。
(二)基于產教合作:項目型工作室
項目型工作室以產教合作為依托,實行項目負責制,責任教師將項目實踐與教學內容合二為一,借鑒德國包豪斯工作坊“以任務為驅動、以行動為導向”的一體化教學設計,一改封閉的傳統教學格局,把不同的技能與知識整理、組合為相應的教學項目。這類教學模式適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承接與字體設計、型錄設計、標志設計、廣告設計以及攝影與形象設計相關的項目。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參與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包括市場調查、商業談判、材料挑選與估價、設計制作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操作技能。
(三)基于產教一體:設計型工作室
設計型工作室由教師擔任企業設計師,依照設計公司的崗位安排,實施定期輪崗并對外經營。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工作室的生產、管理與經營,不僅要帶領學生承接設計項目(如廣告設計、展示設計、形象設計、文案策劃等),還需要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前沿咨詢,例如中央美術學院肖勇教授主持的“第七工作室”。這類教學模式以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用商業價值直觀地展現學習成果,學生可以在參與工作室的生產、管理與經營過程中完成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綜合性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四)基于產教分離:作坊型工作室
作坊型工作室由教師和技師共同承擔,以校辦企業或廠房的形式為學生以及教師提供技能實踐平臺,例如印前設計課程所需的實踐教學[2]。這類教學模式適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三年級的學生,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在印刷、包裝、商品展示、書籍裝訂、視頻制作等方面的技術實踐,也有利于培養“雙師型”教師,為教師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創造外部條件。
(五)基于產教支持:創業型工作室
創業型工作室由教師、企業與畢業生組成,以營利為直接目的,不設教學任務,直接對接市場,這類教學模式適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四年級的學生,有利于引導與扶持學生創業、就業。例如,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與視覺傳播設計研究中心,已吸引大量畢業生和外部企業入駐,開設多家涉及包裝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裝訂與視頻制作等方面的創業型公司。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運行基礎與運行保障
(一)運行基礎
1.師資力量建設
在產教結合背景下,工作室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水平與實踐能力具有較高要求。整體素質較高、結構安排合理、設計與研究水平較高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是這一教學模式運行的基礎。由于工作室內容不同,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差異[3]。實驗型工作室的教師應具有豐富的科研經驗與較高的研究能力,能夠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實驗,并設計出相應的實驗項目,通過實驗結果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項目型工作室的教師應具有高水平的“雙師素質”,不僅教學經驗豐富,更須擁有一定的設計經驗;設計型工作室的教師應為本學科的骨干,具有承擔企業設計工作與組織教研室活動的經驗;作坊型工作室的負責人應由專職教師與兼職技師共同承擔,技師主要負責技術指導,教師負責理論教學;創業型工作室的教師應具有在企業工作或創業的經歷,熟悉國家對創業企業的優惠政策,參與的學生應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條件。
2.設備與職業資格鑒定
工作室的設備與辦公環境是產教結合教學模式運行的必要前提。因此工作室須配備電腦、辦公電話、打印機、投影儀、相機、會議桌等設計公司所需的辦公設施,并且須具備穩定的電源、暢通的網絡以及良好的通風條件與采光。
工作室應參考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依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技能考試類型設立相關的技能鑒定所,通過獎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考取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相關資格證書和考評員資格[4]。同時,制定可操作的技術指標,完善相關技術資格認證體系,開設與技術資格方向相匹配的經營方向。
(二)運行保障
1.構建以實踐為中心的考評標準與教學監控機制
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教學監控與學生考評標準應當緊密圍繞實踐內容、教案的設計、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資源的利用方面。在學生考評標準方面,應注重相關標準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可以分為職業技能認證、設計成果反饋以及工作表現三個板塊,通過描述性的文字總結學生的工作表現與設計成果,盡量避免使用過于簡易的分數評價方式[5]。在教學監控方面,可以分為學生收獲與積累、行為變化、學生反饋以及教學效果四大板塊,并采用師生雙向互評的方式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2.利用多元制度強化教學管理
產教結合的目的在于將教學的重點從專業理論知識轉移到技能實踐培養上。通過設立針對不同年級的工作室,承擔不同的設計項目,從而有效地完成實踐教學任務。但相關設計項目的開展與課堂形式存在較多不穩定因素,提升了教學管理的難度。因此,可以將學分制、工作室管理制度以及企業管理制度綜合融入教學管理之中,為學生參加設計實踐創造更多機會。
3.實施設計項目與教學的一體化課程設置
項目與教學的一體化課程設置將課程內容分解為若干模塊,以項目為單位開展教學安排。傳統課堂實踐教學往往與市場脫節,在視覺傳達設計的相關生產流程、市場競爭、工藝材料等方面存在較多知識漏洞?;诠ぷ魇业囊惑w化教學具有公司性質,特別是項目型工作室、設計型工作室等均模擬公司場景,每個學生各自“扮演”著不同崗位的角色,從商務洽談、草擬合同到設計方案、與客戶溝通,再到后期的回訪,都以學生為主體,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主性[6]。
4.落實“3+1”人才培養計劃
“3+1”人才培養計劃是指三年的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學習與一年的視覺傳達設計相關崗位實習。該計劃能夠實現理論知識與崗位實際需求的真正對接,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落實“3+1”人才培養計劃是產教結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運營關鍵,學生在大一至大三通過實驗型、工作室以及設計型工作室的學習,獲得相應的理論知識與技術能力,最后一年參加作坊型工作室與創業型工作室的工作實踐,以此積累職業能力,獲得相關崗位的工作經驗。
三、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運行重點
(一)穩定的項目來源
產教結合背景下,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正常運行需要穩定的業務項目,特別是設計型與項目型工作室的教學基本依靠業務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導入。高??赏ㄟ^校辦企業或與校外企業建立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系,以此保證工作室的順利運營與教學的正常開展。
(二)落實與協調各項管理制度
工作室的教學空間屬于完全開放狀態。項目型、設計型以及實驗型工作室均由責任教師主持相關工作與教學活動,積極引入師生“雙選”競爭機制,學生憑借勞動成果獲取報酬;作坊型與創業型工作室自負盈虧,每學期由院系對教學效果進行考核,以工作室設計項目的質量與數量、成果反饋、學生評價為考核指標。將學分制度、企業管理制度相融合,以此作為工作室制度的基礎,明確崗位職責并協調分配制度。同時,協調學生角色與工作室員工角色的轉換以及教研室管理制度與設計項目管理制度的對接。
(三)實施工作室教師聘任制
高校應根據工作室的類型與教學管理目標聘任優秀教師。實驗型工作室責任教師應符合研究型教師要求,設計型工作室責任教師應符合資深設計師相關要求,項目型工作室責任教師應符合“雙師”型教師要求。由各個工作室的責任教師提交任課教師聘任要求與計劃,院系統一聘任。其中,專兼職教師比例可為2:1,兼職教師為公司制導師,專職教師為學分制導師,采用“雙導師”制指導學生發展專業技能、參加設計比賽。
(四)采用靈活自主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各類工作室責任教師應依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上傾向于技能性與創新性,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貫穿相關課程的知識結構。并根據視覺傳達設計市場的實情引入最新工藝、材料與設計方法,帶領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各個環節中領悟設計理念,掌握設計手法。在教學方法上,盡可能地模擬公司真實場景,引導學生從“學生”角色切換到“員工”角色,參與進設計項目的洽談、核算、競標、方案設計等全過程。相關知識的傳授以引導和溝通為主,強化學生分析市場、討論方案、工作匯報、設計研討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知識、積累知識、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四、結語
基于產教結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是協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創新能力與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這一教學模式以師資力量建設、設備與職業資格鑒定為運行基礎,以項目與教學的一體化課程、“3+1”人才培養計劃、多元化的管理制度為運行保障,是培養視覺傳達設計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因此,高校應當穩定工作室的項目來源、落實與協調各項管理制度、實施工作室教師聘任制并采用靈活自主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以確保該教學模式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張會鋒.多視域下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理論探究——評《視覺傳達設計的多角度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6(5):78-79.
[2]韋超現.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探討[J].高教探索,2016(s1):66-67.
[3]武高飛.從實踐中探索視覺傳達設計教育創新方法——評《視覺傳達設計的造型要素與不同領域》[J].中國教育學刊,2016(2):108-109.
[4]陳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項目導入式+校企聯動式”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裝飾,2019(5):110-113.
[5]徐蓉.論視覺傳達設計在新媒體時代的變化[J].新聞戰線,2016(6):141-142.
[6]張山林,趙凌宇.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創意思維研究——評《視覺傳達設計創意與表達》[J].新聞與寫作,2018(3):147-148.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