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仲
摘要:群眾文化舞蹈創作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重要的一環。把舞蹈創作融合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希望起到豐富人民群眾娛樂方式,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傳承中國特色文化思想的作用。本文主要論述推行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主要方法,以及具體進行舞蹈創作時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策略;探析
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步提高,人民群眾對于精神追求,藝術創作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舞蹈創作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既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藝術審美的需求,又貼近群眾生活,避免了其他藝術領域可能出現的曲高和寡的境地。從我國近些年對于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來看,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推廣舞蹈創作的基本理念是政府推行中國特色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一、加大舞蹈創作宣傳力度
要實現舞蹈創作在人民群眾中生機勃勃的目標,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宣傳力度。群眾創作具有業余性、社會性、自娛自樂和地方特色的鮮明特點。要滿足這幾方面的要求,只有通過大力宣傳,鼓勵人民群眾自發參與其中。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培養人民群眾的創新意識、時代意識等藝術思想,使舞蹈創作與時代藝術相結合,避免廣大群眾產生閉門造車的現象。
例如,在對群眾文化舞蹈創作進行宣傳的過程中,除了宣揚舞蹈創作對群眾生活的優質影響外,也可以對舞蹈創作的基本原則、舞蹈表演的基本知識進行宣傳。為了表明政府對群眾文化舞蹈創作大力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可以定期舉行舞蹈巡演,提高人民群眾對舞蹈創作的興趣。在群眾中有較好反響后,也可以組織現場活動,聘請專業舞蹈創作人士對群眾的舞蹈創作進行指導。對于宣傳手段也要創新,要打開多種途徑進行宣傳,如社交媒體、輿論新聞、影視作品等等。宣傳核心一定要以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能持續性發展和擁有健康生存空間為主,分清主次,保證宣傳結果與預期目標相近。
二、突出群眾舞蹈創作特色
舞蹈藝術應當以創作為核心,那么群眾舞蹈的創作特色,就是群眾文化舞蹈創作建設的核心。從理論上講,群眾舞蹈應該具有親和性高、地域性強、群眾基礎廣泛、表現風格通俗化的特點。這幾項特點也是判斷群眾舞蹈是否成熟的關鍵。以廣大人民群眾和民族風情為基礎,作為舞蹈創作的核心內涵,是群眾舞蹈創作的生命源泉。脫離這一特色進行的舞蹈創作,在人民群眾中會喪失持續性發展的機會。
例如,在進行舞蹈創作時,可以先對當地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展開了解。最好能結合當地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進行舞蹈創作。這樣能夠降低群眾對舞蹈創作與欣賞的接受難度。舞蹈的表現風格也要符合當地民風,如江南舞蹈更具有柔美的特色,這些都是群眾文化舞蹈創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不符合各地民風民情的藝術創作在當地沒有生路,舞蹈創作也是如此。除此之外,也可以與當地的舞蹈專業團隊結盟,用專業帶動業余,也能更好地表現地域特色。使廣大人民群眾對舞蹈創作更有興趣,降低群眾對藝術創作的畏懼心理??傊?,一方水土一方人,舞蹈創作藝術本質上是對當地民眾生活的反映,因此只要以地方特色為中心,與舞蹈創作相結合,就能給群眾文化舞蹈創作提供生存空間。
三、改善群眾舞蹈表現手法
舞蹈創作畢竟是藝術創作,在充分結合地方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前提下,保證自身的藝術品位也尤為重要。舞蹈藝術的重要特點是舞蹈的表現手法,群眾舞蹈創作一定要注重舞蹈表現手法的專業性,當然,也要接受群眾特色。這就要求舞蹈表現手法既要符合藝術專業基本要求,又要與專業舞蹈區分開來,自成領域。
以具體舞蹈創作為例,首先,舞蹈創作題材要具有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特點,體現群眾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其次,舞蹈的編排,要表現群眾的真實情感,讓他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舞蹈創作的熱情和積極性,確保舞蹈內涵是廣大群眾的真實反映。最后,舞蹈的音樂元素也要與舞蹈內涵相匹配,選取時應當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再者,音樂也是進行藝術感染的重要手段,進行舞蹈創作時,群眾對音樂也要有認同感、歸屬感,音樂的選擇也要符合當地民族風情,體現群眾生活特色。除此之外,引入時代元素,使舞蹈創作符合現代審美又具有傳統文化特點,成為完整統一的藝術作品,讓群眾的精神面貌在舞蹈創作中得到完美體現。
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重點是保留群眾特色,無論是舞蹈核心還是藝術表現手法,都要與人民群眾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之上,推陳出新,將新時代新元素新文化內涵與傳統藝術相結合,推動民間舞蹈創作進步發展。通過群眾舞蹈創作的方式,實現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的目標,使人民群眾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完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建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志武.淺談群眾文化中音樂和舞蹈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J].大眾文藝,2019(11):11-12.
[2]滕菲.基于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開展路徑探索[J].戲劇之家,2019(2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