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
摘要:《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教育學專著,從教育作用、目的、制度、原則、方法、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當前,我國教育正朝著實現總體現代化的目標前進,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學記》中的為師之道,有助于教師形成正確的教師觀和動態的學生觀,增長教學智慧,提升綜合素養,促進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助力教育現代化。
關鍵詞:學記;為師之道;教師觀;學生觀
《學記》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蘊含的內容尤其是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尤為豐富、深刻,闡述了教育目的、教學原則和教學制度,明確了教學管理中的師生關系,對教師的師道養成具有極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國當前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教師作為教學主導,在推動教育改革、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學記》所蘊含的為師之道,從多個維度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準,從而打造一支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助力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1 樹立正確的教師觀
教師觀一般指關于教師職業的基本觀念,即一個人作為教師,對該職業的特點、責任與義務和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認知。正確的教師觀不僅幫助教師明確職業定位、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實現教師個人在專業上的縱深發展,還能激勵教師承擔起教書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
教師的職業特點之一是專業性,“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教師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首先要保證自己學識淵博、專業技能過硬,只有先掌握了知識,才能從“一桶水”中舀出“一碗水”給學生,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能理解知識的深刻含義,只借用他人的觀點為學生解說,這樣的教師是不合格的。“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尊重和了解學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教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品德,幫助其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的、教學目標具有多樣性,學生也是處于動態發展中的個體,每一項教學活動的進行不僅消耗教師的體力,更包含了教師的腦力勞動,只有深刻掌握教育的時代特點,才能相應地設計、執行和總結教學活動,這也就體現了教師職業的復雜性和創造性。此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如傳道者、授業者、解惑者、管理者、研究者等,這些角色均在《學記》中得以體現,且隨時代發展而得以不斷補充與完善,教師應積極靈活地轉換角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2 形成動態的學生觀
學生觀即教師對學生本質屬性和在教學過程中所處的位置的認知和看法,主要涉及教育學歷史上的兩個不同流派的觀點: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和以杜威為代表的“學生中心論”,隨著時代變革,現代的師生關系演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也就是說,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動態的學生觀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將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尊重學生,達到教學的育人效果。
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一名好的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善于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行為發展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不能急于灌輸知識而不考慮學生是否領悟,而現在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經常跳過講解環節而直接讓學生劃課本上的語句,使學生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導致教學速度與質量不對等。其次,要將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學生是處于身心發展中的、有學習需求的獨立個體,而非學習機器,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和不平衡性,加之內外部環境影響,出現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欣賞學生的“不成熟”,將其視為具備發展潛能的人。最后,要尊重學生,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反應,進而樂于學習、親近教師,即“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3 合理運用教學智慧
教學智慧指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了一種綜合能力,能夠運用已有經驗,包括一定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適當地應對和解決教學問題。《學記》中的“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等對教師深刻掌握教學原則、適當運用教學方法、增長教學智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教學原則可簡單概括為“豫、時、孫、摩”。教師要能夠預見教育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并做到心中有數,防止干擾教學的現象發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把握恰當的時機,及時施教;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教學,注意教學內容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辯證關系,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鼓勵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一起研究學問、相互切磋,發揚教學民主,提倡懷疑精神,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解法、舉例法和類比法。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時要巧用言語,做到簡練而析理透徹、論述深奧而道理明了,還要突出重點、抓住難點,只有這樣,將知識完美地呈現給學生;舉例不在多而在精,例子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還要用得恰到好處,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舉例不當會產生不好的甚至相反的教學效果;類比法主張“比物丑類”,教師先深入了解教材,找出已知事物與未知事物的異同之處,然后讓學生通過比較事物的異同來劃分類別,使學生能觸類旁通,進一步擴展知識、發展能力。
《學記》作為一本教育學經典著作,其中蘊含了深刻的教育哲學,在提出教育原則、教學制度、教學方法等的同時,充分肯定了教師在教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并為教師提升綜合素養、提高育人效果、擴大社會影響等提供了積極的參考和借鑒。當今教育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期,教師更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深刻領會并結合時代特點進一步完善《學記》中的教育哲學,做到知行合一,努力促成教育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自慧.從《禮記·學記》看為師之道[J].現代大學教育,2005(05).
[2] 陳雯.《學記》的教育教學原則及其啟示[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1(05).
[3] 高艷魁.談《學記》中的教學方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01).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學習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