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娟
摘要:教育部門積極響應疫情防控有關要求,組織各校學生依托釘釘、騰訊會議等在線辦公軟件進行線上學習。將線上教學作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網絡中的課程資源開展線上教學工作,做到“停課不停學”。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師生也不斷從實踐中獲取經驗,加快了線上教學的改革,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實踐反饋修正,成果導向教學,構建出一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課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也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作出了極大貢獻。
關鍵詞:互聯網;學生教育;教育資源
我國時代飛速發展,互聯網水平越來越高并且發展迅速,并且和我們的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也對我國的學生教育產生了影響,而2020年的疫情更是對人們的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線下轉為線上,而在這一情形下,老師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進行高效、高質量的教學是所有老師應當進行充分關注的一項重要問題。因此本文結合我本身經驗水平和學生教育的現狀,深入分析了互聯網基礎下學生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為老師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學生教學淺析自己的拙見。
一、混合式教學簡述
混合式教學是利用信息技術把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網絡在線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從而獲得更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是“線上”和“線下”兩種教學途徑的有效融合,是兩種教學途徑的相互結合與補充,是“互聯網+”時代未來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混合式教學既可以發揮教師講解、指導、監管的主導作用,也可以體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互聯網對學生教育活動的影響
(一)互聯網的空間性改變教育資源
自開展線上教學以來,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都熱情參與,用大膽的創新和積極的探索來彌補不能線下授課的缺失,克服網絡不暢、平臺過載卡頓、技術受限等種種困難,使線上教學工作從始至終都能夠科學有序地開展。但我國學校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是我國的基本現狀,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比如城鄉教育資源不等,公辦與民辦學校教育資源不等。這一情形更是導致我國學校的發展出現了不均勻的現象,但是借助互聯網,則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加強了不同的學校之間、家園之間的交流
不同學校之間更重的差異與優勢各部相同,沒有利用互聯網時,校與校之間的學習交流都需要老師們到達某一地點進行共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不方便,在遠程網絡的使用后,解決了這一困惑,老師們在自己的學校通過遠程網絡可以觀摩其他學校的教學教研,并能及時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建議,極大程度的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與學習質量。
另一方面,家校合作開展存在問題,學生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存在錯位。家校合作并不是一種單方面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家庭與學校相互結合的雙向互動活動。當前不夠充分的家校合作也使得學校教育效果難以提升。借助互聯網,家長教師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密切,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混合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線上教學的經驗
課堂教學是教師熟悉的教學方式,教師平時通過線下課堂教學,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即使進行過微課、教學視頻等的錄制,但和學生在網上面對面教學還是頭一次,對于教什么、怎么教還是欠缺經驗,缺少一些具體的線上教學辦法。
(二)學生缺乏自覺學習的興趣
線上教學方式學生居家學習,學習主要依靠學生的自覺性和家長的參與性,由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且缺乏統一規范的學校管理,要保證學生按時參與學習、積極參與學習,在學習監管上存在一定難度。
在網課期間,我利用騰訊視頻會議對學生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檢測,在視頻檢測當中發現,能夠觀察到學生各種的學習狀況,但是也出現了一點點的問題,發現學生在家采用網課的形式學習中,學生的自覺性稍微減低了,他們會在上課的時候或者在做題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詢問家長的意見,想讓家長幫助他們,但是這樣的現象大大地降低了學生的獨立性,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很不好的現象的,所以我希望能夠有一些好的方法,能夠來提高學生的自律性,自覺性。
總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課前督促學生在線上課費時費力,且有個別學生不論采取何種方法,總是不上課。疫情過后,這類學生必然學習退步很大。??
2、課堂上不能與學生面對面互動,部分學生掛機現象嚴重。??
3、作業反饋總是有學生遲交,甚至第二天才上交,個別學生不上交的情況。作業批改之后,對于要求改正的置之不理。
(三)師生缺乏實時互動的交流
線上教學時由于每節課時間較短還有網絡可能存在的延遲問題,師生的實時互動比線下教學明顯減少,教師的線上講解可能占了大部分時間,這樣時間久了,學生就會缺乏耐心,失去學習動力。
(四)考核缺乏標準規范的體系
線上教學是疫情防控背景下實施的,學生看完線上授課就算完成學習任務了,教師比較難以把握學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查也缺少一個標準規范的考核體系。因此,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混合式教學是有效開展線上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合理銜接的有效途徑。
四、對互聯網時代下我國學生教育的創新思考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已經顯現出來,為了平衡我國的教學資源,方便家長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我國教學的能力應該被進一步強化和提升,而且應該不斷地改善與創新我國教學的教育方式,我將教學教育的創新發展分為了兩個部分進行淺析。
(一)以互聯網為基礎創建學生教育平臺
在學生教育方面,我國可以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例如: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我們會利用PPT進行教育活動,在PPT中加入一些動畫和相應的聲音,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會對這些會動、色彩豐富、有聲音的東西更感興趣,在我之前組織的課堂《雪地里的小畫家》中,我便用PPT展示了每種小動物的不同動作,不同叫聲,讓學生聽聲猜動物,模仿小動物的行走或者飛行方式,在詩歌播放時配上輕柔的音樂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此種活動打破了傳統教育形式的枯燥、乏味,更難能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讓教育活動變成學生喜歡、感興趣、更加適合學校的孩子們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以互聯網為基礎構建教育資源共享
“互聯網”的大局勢就是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資源交流融合的時代。想要我國的學生教育事業有更好的發展,第一,應該改善我國教學的教育狀態。基于互聯網的優勢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幫助,對教學專業學生信息和學生教師的信息進行不斷的更新,并且可以保證其個人的信息安全。并且教學教育發展創新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政府,即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力量。我區教育系統管理者也不斷支持學校對于教育資源進行交流分享,利用互聯網平臺,學校教師可以對優秀的授課案例進行網絡分享,通過學習優秀的學術論文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以互聯網為根本,視教育部門為中心,開設教學教師的網絡交談會。在網上進行學術交流、學術研究等座談會,可以讓不同地域的教師進行經驗交流,可以讓專業學生教育非專業學生教進行充分的經驗探討,這樣可以促進他們共同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得到有效地分配,極大程度地推動了我國教學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三)互聯網交流促進家園共育
最原始的學校與家庭進行交流的方式就是開展家長會和家訪,這種方式的限制因素是非常多的,需要進行預約,約定雙方都允許的時間,如果兩方其中一方對于時間地點的不滿足就無法進行,這就保證不了家園公寓達到最好的效果。但是現在互聯網的存在解決了這個家庭——學校互動的問題。
現今,學校老師會和孩子家長創建一個家長群,一群聊的形式可以集合所有家長在一個環境平臺上進行交流溝通,學生老師可以在群中利用“群共享”的功能對學生家長發布公告信息。而且,互聯網基礎創造的群聊功能可以方便各位家長之間的交流,分享教育方法心得,總結經驗教訓,從而達到了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共同教育。
再者,微信公共平臺也是一個交流方式,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有自己獨立的微信平臺,在微信平臺的朋友圈中,教師是其中作為維護者的角色,家長和教師可以在平臺中發布教育過程、教育日記等各個欄目,學生班微信公共平臺中的主體是教師、家長、學生,他們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圖片、聲音、視頻的交流,還可以對一個話題進行交流探討,更近一步的進行交流。在微信的強大朋友圈功能的基礎上,家長也可以更加便捷的閱讀其他家長、老師的日志和分享,從而學習教育方法經驗,交流教育心得,好友之間可以在朋友圈中進行留言,推進了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和共同合作。
結語
2020年的疫情對人們的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促使教學從線下轉為線上,而在這一情形下,老師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進行高效、高質量的教學是所有老師應當進行充分關注的一項重要問題。互聯網的普及降低了空間與時間對教學教育的影響,使得教師間能夠進行隨時隨刻的溝通交流,加快了教師間交流溝通的頻率,學生能夠隨時隨刻地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有啟蒙作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在在結合教材進行教育的同時,和時代共同發展,對教育方式進行不停的創新,推動教學教育的發展進步。但是互聯網技術仍然存在著些許不足,教師應該避開它的不足,正確、高效地引導家長一起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學習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敏歡. 對“互聯網+”學生教育創新驅動發展的意義及現狀研究[J]. 經貿實踐,2018(17),335+337.
[2]付遠紅. 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J]. 中國新通信,2018,20(15):188.
[3]馮璇坤、劉春雷. 互聯網+學前教育的必然、概念與發展路徑[J]. 基礎教育研究,2018(18),91-92.
[4]高原. 淺析學生教育的互聯網時代[J]. 亞太教育,2016(13),5.
[5]曾祥蘭,陳文竹. “互聯網+學校”:教學活動新探索[J]. 教師教育論壇,2016,29(06):37-39+44.
[6]郭晉麗. “互聯網+”時代下學生教育的創新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6(35),145-146.
[7]由文翠. 互聯網技術與學生教育融合的實踐模式探析[J]. 現代交際,2015(05),255.
[8]格爾麗. 學校學生教育方法改進策略研究[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深圳市三聯永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