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
摘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有關鍵作用。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就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展開探究,以期能夠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教育從來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其還包括對人思想品德層面的教育,即育人,在我國教育改革背景下,育人比知識教學更為重要。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其中傳達出的作者情感,感悟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是其教學的最終目的。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是當前素質教育以及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性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生字學習、文學常識學習、思想品格塑造、文化修養提升等,例如可以從《地震中的父與子》中體會父愛的偉大,從《觀潮》中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等。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將閱讀教學視作生字學習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趣味性設置以及相應的拓展,沒有起到提升學生文化修養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沉悶的課堂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也給學生帶來了壓抑感,影響小學生天性的發展,導致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學習失去興趣和期待。綜上所述,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也導致其有效性不足,無法發揮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具有實施的必要性。
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不同年齡層的特點。小學生,尤其是一、二年級的低年級小學生,其認識能力以及情感感知能力不強,如果開始就介入閱讀教學的情感內容,很多小學生無法感同身受,會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需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將小學生帶入課文或者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中,這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教學功底,自覺提升自身教學素養和文學素養。在教師創設好的情境中,能夠給小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相對于傳統的且相對固化的教學模式,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加強家校合作,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加強家校合作,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途徑。小學生與家長相處的時間是其與小學語文教師相處時間的幾倍之多,這也決定了家庭教育在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和閱讀習慣培養中的“主陣地”地位,需要家長言傳身教,實現學生閱讀教育,給予小學生潛移默化的閱讀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教學目標,推薦相應的課外閱讀讀物,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閱讀。
當前,在互聯網時代,無論兒童還是成年人,有著嚴重的手機依賴癥。這會耗費大量的時間,也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尤其是閱讀習慣的培養,長此以往還會導致小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小學生閱讀的持續性。為此,教師可以號召家長放下手機,關注學生閱讀成長,能夠陪同學生閱讀推薦讀物或者觀看相應的影視資料,例如《愛的教育》的閱讀,家長在陪同學生閱讀過程中,也能夠引發思考,反思自己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這一過程中,家長還可以與學生展開探討,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這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提升很有幫助。通過家校合作以及家庭教育形成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能伴隨學生一生,對學生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
(三)提升閱讀感染力,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教師富有感情的閱讀,不僅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感染,還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需要教師在朗讀或者帶領學生朗讀時,提升朗讀的感染力,幫助學生實現一定的角色帶入或者情感帶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課文《觀潮》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情境創設和朗讀兩種手段,將學生帶入到錢塘江觀潮的情境中。“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讀到這里,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展開想象,想象錢塘江大潮襲來的情景,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讓學生如臨其境。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揣摩字句在寫作中的運用技巧,例如《觀潮》中“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起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里為什么要用比喻呢?有什么作用呢?通過啟發式和提問式教學,引發學生的深層次思考,提升其教學有效性。
(四)聯系生活實現讀寫結合,注重學生品格培養
聯系生活實現讀寫結合,注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品格的培養,對于其有效性提升大有助益。在學習五年級上冊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講述或者小組討論分享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主題寫作,在寫作中體悟父親對自己的愛,加深對父愛的理解。通過對“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一句的推敲,體會父親對阿曼達深沉的愛,也感悟父子之間的信任。這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父親對自己說過什么記憶深刻的話,同時感悟父親承諾的重量。在讀到阿曼達讓同學先出來時,他舍己為人的精神也是一個教學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或者進行角色代入,假設自己是阿曼達會怎么做。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文章推敲和精讀,能夠不斷挖掘教學的切入點,由此引發對學生思想品格的教育。
三、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融合生字識記、情感培養、品格素質提升、寫作技巧學習等多項語文教學目標,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類教學。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存在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其在小學生語文素養提升方面的積極作用問題,需要我們從家校合作、課堂情境創設、讀寫結合以及情感共鳴等多個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讀寫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提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劉科利.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上),2019(12):150+152.
[2] 李方偉,羅芳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39):129.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