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作為我國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考試,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心。隨著新高考的到來,即為考生帶來了福利,也為考生帶來了挑戰,本文主要討論在新高考制度下,選考賦分方案的合理及不合理性。通過模擬研究驗證選考賦分方案在不同的選考群體下的效果。
關鍵詞:新高考;選考群體;等級賦分
1.前言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就建立了“客觀考試選才”的考試招生制度。縱觀這些年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高考作為人口大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過去的考試制度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主要是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加劇了考試競爭,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入學機會存在差距,不合理的加分政策及個別地區違規造假行為引起群眾不滿。因此高考需針對上述問題,加以完善。2010年11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成立,委員會下設考試招生改革組。2011年,考試招生改革組的專家團隊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5個省市進行調研,召開了近百場座談會,撰寫了16個專題、共計80萬字的調研報告,并形成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草案,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發布,高考改革被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等多項具體化的高考改革措施被明確提出。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由此拉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帷幕。
根據《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高考科目為“3+X”模式,3表示統考部分,所有考生均需要參加的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三門科目;X表示選考部分,是由考生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選取三門科目進行考試。而考生分數由兩部分組成,統考部分和選考部分,統考部分分數由原始分加入總分,而選考部分,由于選考群體不同,不能直接以原始分加入,這樣使其測量意義模糊,且因為單位不同,分數之間也不具有可比性。因此,2014年,新高考試點地區浙江、上海提出等級賦分方案,將選考分數進行等級轉化,使不同的選考分數經過轉化后在同一量尺上,換句話說,等級轉化后的分數具有可加性及可比性。
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在上海、浙江兩地預先進行試點,試點過程中,選考科目出現非常態現象,2014年浙江考生中有8.9萬選考物理,占總人數的36.0%,2015年有7.5萬考生選考物理,占總人數的29.2%,2016年選考物理人數相比2015年又有大幅度的下降,低于6.5萬。并且綜合考生分布情況,選考物理的考生來自中上水平的學生。如果選考群體來自中上水平占大多數,則考生的能力呈現負偏態分布。在等級賦分方案轉化的過程中,勢必會造成考生的不公平對待,因為等級賦分方案是基于考生能力為正態分布的情況下提出的。下面基于此種現象展開模擬研究,考察其誤差大小,以浙江省等級賦分為例。
2.模擬研究
2.1浙江等級賦分方案
本文討論的是基于浙江省等級賦分方案條件下,針對能力為負偏態的群體的等級賦分差異性研究。浙江省等級賦分方案如表1-1所示。
浙江省將賦分等級劃分為21個等級,科目排名為前1%的人賦分100分,科目排名在前3%的人數,不包含前1%的人數,賦分值為97分,其他等級以此類推。
2.2研究流程
第一步,模擬某年高考基于正態分布的物理數據10000個;第二步,根據正態分布數據,用浙江等級賦分方案進行等級劃分,此次劃分的等級作為真值部分;第三步,從正態分布數據中抽取30%的人數,其中65%的人數大于均值,35%的均值小于均值,由此構成負偏態分布;第四步,將負偏態分布按等級賦分方案對人數進行劃分,此次劃分等級作為估計值部分;第五步,從第二步抽取負偏態對應人數,將真值于估計值進行比較。
2.3模擬結果
結果呈現的方式是用負偏態分布的賦分值,即估計值,減去原始數據的賦分值,即真值。最后觀察在浙江省等級賦分方案下,正態分布與負偏態分布賦分值的差異情況。如表1-2所示。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在使用浙江省等級賦分方案下,負偏態等級賦分會被低估3~6分,其中低估3分的人數占比為56.37%,低估6分的人數占比為31.27%,沒有低估高估的人數占比為12.37%。由數據可見,在負偏態分布的情況下,賦分值會被低估,即當選考科目考生群體能力水平高時,等級賦分值對該類考生群體造成不公平的待遇。
3.結語
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在質與量上也在逐年提高,高考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選拔性考試,作用不容忽視。本文探討了新高考模式下等級賦分對負偏態考生群體的影響,一定程度的揭示了等級賦分制度的不公平性。但本文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個是,對于不同的負偏態分布下,選考賦分對考生產生的影響大小;一個是對于正偏態分布情況下,選考賦分對考生影響的大小。
參考文獻
[1]楊志明,范曉玲,周楠.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的測量學探討[J].中國考試,2018(11):14-18.
[2]李付鵬,宋吉祥,杜海燕.新高考學業水平考試兩種等級賦分方式的比較研究[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9(11):14-19.
[3]楊志明.基于大數據的學業水平選考科目賦分方案[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9(01):3-10.
作者簡介:夏園林(1994.07—),男,漢族,江西南昌,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心理統計與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