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藝瑋
摘要:中行作為市場交易商,向個人客戶發行與原油期貨海外合約相關的商業產品。由于境外期貨交易所期貨價格規則的變化,期貨合約可能出現負價格,對投資者與中行合同的履行產生影響。但是中行違反邏輯操作,沒有做到像其他銀行提前告知投資者風險改變,沒有提前平倉,致使美國WTI原油5月合約大幅下挫,最終收于-37.63美元,原本最大虧損限度于本金的客戶如今面臨對中行的巨大賠款,引發投資者和中行雙方的矛盾。本文從“原油寶”事件著手,首先論述其始末情況,然后深入剖析致使投資者面臨中行巨大賠款問題的根源,分析出中行遲遲沒有平倉的原因,最后提出有關期貨合約交易的建議。
關鍵詞:原油寶;中國銀行;投資;過失操作
1.“原油寶”穿倉事件相關概念綜述
中國銀行官方網站稱,“原油寶”是一種商業產品,包括國內外原油期貨。交易場所是ICE期貨和WTI各自的股份,即。中國銀行在ICE期貨和原油WTI均衡化和證券化后持有的股份。該產品由中國銀行向個人客戶發行,客戶在銀行開通賬戶,購買“原油寶”—虛擬油,然后中國銀行將在美國期貨交易所購買相應數量的石油期貨合約,同時中行作為市場生產者提供報價和管理風險。期貨合約與國際市場上的油價掛鉤,訂單交貨日期為4月21日,客戶必須在4月21日前賣出他們的期貨合約,但是在北京時間4月21日凌晨,美國WTI原油5月合約大幅下跌,最后以-37.63美元收盤,低于300%,因為中行的“原油寶”與美國原油相關,美國石油儲備也遭受了巨大損失。許多投資者不僅損失了所有本金,而且還欠銀行一筆錢。這對于一個銀行理財產品來說是不可接受。這時,很多投資者想要照價買回美國原油,礙于原油的儲存、運輸等問題,投資者不能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原油,于是,中行“原油寶”事件開始蔓延。
2.“原油寶”穿倉事件之哪一方存在過失操作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花一分錢購買一個10000元看漲的“原油寶”,一夜之間可能負債4000萬元,然后就會出現空頭頭寸,穿倉事件也就發生了。當銀行資金的損失全部結束后,仍然無法彌補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這時候,期貨經紀公司有權向投資者追償,投資者也有法律義務扣押部分資金就這樣。那么購買“原油寶”的投資者欠機構的錢是正常的,但是這件事之所以會引起市場強烈反應,是因為這種產品是一種由中國銀行獨立起草合同,自主根據境外Brent和WTI原油期貨合約設計的金融產品,涵蓋兩個環節法律。第一種法律關系是投資者作為買方與中國銀行作為賣方之間的購買合同,雙方訂立銷售金融產品的合同;第二種法律關系是中國銀行作為買方還投資于境外期貨類遠期合同和期貨類期貨機構在國外建立銷售關系,但兩個銷售合同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獨立的,但第二個合同即中國銀行和境外機構投資合同中“原油寶”產品的價格要素和時間要素應當與第一個合同同步,這也正是投資者和銀行的責任。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個人賬戶商品業務交易協議》第一條揭示了與石油寶藏相關的重大風險,從其中內容來看,對于投資者可能遭受的損失范圍,中國銀行僅揭示到投資本金損失,但是顯然沒有預料到會出現超出本金的損失情形。如果參照期貨交易的相關規則來說,當境外期貨交易所修改了期貨價格規則,中行沒有明確及時表示會存在穿倉的風險,就合約可以為負價格沒有說出任何說明,投資者投資的“原油寶”產品發生了重大變化,足以影響投資者和中行之間的合同履行,中行作為銷售者,有義務第一時間向投資者提示“原油寶”穿倉的可能,、產品投資者可能會到倒賠錢給中國銀行的這樣一個重大風險;同時,投資者是否通過這一快速反應點意識到這一風險,這也是后來投資者與銀行責任劃分的一個關鍵點。
當期貨結算價格跌至0元以下時,對于原油寶的投資者來說已經沒有保證金屬于透支交易了,中國銀行應該及時通知投資者進行補交保證金,或者進行強制平倉,而不是等著按當期合約結算價進行移倉。并且,很多投資者想要照價買回美國原油,礙于原油的儲存、運輸等問題,投資者不能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原油,所以致使很多投資者面臨巨額的賠款,這也意味著中國銀行應當在此事件中負主要責任。
3.中國銀行過失操作背后的根源
投資者購買的“原油寶”是一種銀行產品,而不是期貨產品。本產品為100%保證金制度,“原油寶”產品的風險低于期貨產品,但投資者必須承擔與期貨一樣的穿倉風險和過戶風險。首先,這對投資者是不公平的。當投資者簽署原始的投資產品合同時,有合理的預期損失,他們應當明白他們購買“原油寶”產品時,最大的損失可能是什么。在境外原油期貨合約規則修訂前,最大的損失是全額保證金的償還。不過,在期貨合約規則調整后,投資者購買的未來“原油寶”很可能會轉手,投資者可能會給中行倒賠錢;其次,根據合約管理機構的說法,中國銀行未能轉移頭寸即成功移倉,給客戶造成巨大損失,“原油寶”選擇將頭寸轉移至WTI石油合同最終結算前一個交易日。不過,國內的其他銀行例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等也在一周前完成了客戶移倉,避免了像此次中行“原油寶”事件極端情況的發生。中國銀行卻移倉慢,遲遲沒有給出投資者進行風險提示和提前進行風險控制,似乎保證金制度成了擺設,在境外原油期貨價格規則修改前,保證金充足率低于百分之20時候系統將按照單筆虧損比例,從大到小的循序原則上面對未平倉合約合同逐筆強制平倉,但是中行沒有做平倉,并且在這期間投資者無法進行交易,根據合約,當投資者賬戶購買的“原油寶”產品損失達到80%時,中國銀行應當強制將所有虧損多頭倉位全部反向交易,達到及時止損的目的,當被迫按時平倉時,投資者賬戶仍為正余額。但是在本案例中,中行的風險控制并不專業沒有做到這一點,導致投資者以負價格確定倉位,導致虧損超過基本金額。另外,中行“原油寶”產品沒有交易員執行風險控制,直到最后-37.63美元史上最低價結算,這都說明了中行存在反邏輯性的過失操作。
另一方面,“原油寶”風險理財產品,這一價格通過杠桿作用與美國原油期貨合約直接掛鉤,并伴隨多人分攤風險,中行做市商僅僅收取手續費,并不風險,沒有了杠桿,投資者最大限度于本金虧損,并不會發生穿倉,境外原油期貨交易所修改規則后,理論上“原油寶”產品跌到負數的概率很低,幾乎不可能發生,中行認為沒有必要通知投資者,但是美國原油基金早在05合約期貨交割日前一周已經完成了平倉,中行沒有,中行僅僅在前一個交易日移倉,但是中行通常不具備現貨交割的專業度及能力需求,當時的流動性不足以完成300多億的多投單,這也是致使中行操作失誤的一個誘因。所以說,盡管一開始中行是不承擔風險的,它只保證客戶最大限度虧損于本金,但是中行應該在美國期貨交易所修改規則后及時通知投資者,提前一周做好平倉或者移倉準備,這樣而來也不是因為缺少流動性,引發“原油寶”事件爆發。
4.“原油寶”穿倉事件下相關對策及制度的完善
隨著“原油寶”事件的發酵,本著公平處理的原則,最好的對策是分析哪方對避免損失的發生更可能有所作為,哪方承擔損失的能力更強,不容置疑中國銀行作為比較穩定的金融機構,具備更強的承擔能力,需要承擔適當性義務,而且中國銀行確實存在著反邏輯操作上的過失,最終理應由客戶承擔本金損失,銀行承擔全部或者大部分穿倉損失。同樣,中國銀行遲遲的作為導致投資者面臨巨大賠款我們應該思考相關期貨合約交易制度是否做到了真正完善。
投資者在簽訂原油產品購銷合同前,應當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和產品合同,不能僅僅局限于宣傳,應當看清產品的結構,充分閱讀銀行的信息和官方網站,完成投資,時刻關注信息的變化情況,除了在產品合同書和說明書之中銀行會提示風險之外,在交易過程中,銀行也會通過各種形式來提示交易風險,投資者應該知道銀行揭示的風險,投資者在購買這類產品通常情況下,金融機構或期貨交易所將要求其寫一份聲明,投資者應當仔細閱讀上述風險指引聲明“我已閱讀上述風險指引,我完全理解產品的風險,并愿意承擔責任”;
對于銀行、期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產品要賣給合適的客戶,對于同客戶掛鉤的基礎資產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該充分重視風險控制流程的細節,在銀行官網及時公布公開信息,并及時承擔責任,針對特定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設計風險控制的細節要涵蓋交易流程的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風險控制管理要和產品銷售交易市場環節環環相扣,尤其是風險控制的節奏要和交易的環節應當同市場的變化對應上,發生類似事件,風險控制能馬上響應,這在投資交易中是非常重要的。
“原油寶”穿倉事件發生后,監管部門相繼就事件發表了意見,并指導了處理工作,這是一種風險管理機制,也是一種解決中國市場特點問題的方法,是具有中國市場特色的風險處理機制,也是一個能夠集中各方資源,有效化解糾紛,以不同方式化解風險的機制,對于快速發展的市場具有現實意義。當然,我們的監管理念和做法也正在不斷完善和成熟。市場更容易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金融產品或業務有相關的監管框架作為擔保,交易文件是:標準化、清晰化,機構負責,投資者在發生爭議時理性,本著誠信的精神和協商解決不了的合同,它可以根據合同和法律規定直接訴諸傳統法律。這是一個成熟發達的金融市場的正常狀態,也是市場對金融市場良好環境的期待。希望“原油寶”穿倉事件最終能夠得到有效合理的解決,對產品創新、經營活動及其相關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參考文獻:“原油寶”事件幾個關鍵問題的法律分析[DB/OL].新浪財經,新浪網,2020.
[2]參考文獻:張特.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投資者和銀行的責任如何劃分[DB/OL].知乎,2020.
[3]參考文獻:李峰.聚焦原油寶—中行在交易過程中專業性存疑[DB/OL].新浪財經,2020.
[4]參考文獻:中行原油寶“虧倒貼”調查[DB/OL].新浪財經,新浪網,2020.
[5]參考文獻:李峰.聚焦原油寶—中行在交易過程中專業性存疑[DB/OL].新浪財經,2020.
[6]參考文獻:中行原油寶事件,究竟誰來“買單”[DB/OL].銀行信息港,2020.